第三章 战略与战略计谋(第11/37页)
可见,战略阵地的含义,同样适用于军队为掩护战略点或为构成一条监视线而设立的阵地,它也适用于一切待机阵地。另外,沿防线延伸的阵地,各军布置在双重作战正面的军队,或部分部队从另一方向行动而需要掩护围攻时所设立的阵地,各大支队的阵地,都属于战略阵地范畴。
关于这几个术语所能归纳的准则不多,因为战略正面、作战正面、防线、战略阵地,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而这些情况又很复杂。无论如何,第一条公认的准则是,它们都必须与作战线上的战略点保持可靠的交通联系。
防御时,战略正面和防线的正面和两翼,都必须有天然或人工的障碍作为依托。战略正面上的依托点,可称之为作战枢纽。它是局部性的临时基地。1796年,拿破仑在曼图亚周围所采取的行动中,维罗纳就是他的作战枢纽。德累斯顿则是拿破仑在1813年的作战枢纽。作战枢纽是局部的、暂时的基地、要塞。
机动枢纽与作战枢纽不同,它是一支留在一个需要占领的点上的快速部队,其使命为保障主力作战任务。当拿破仑通过多瑙佛特和奥格斯堡切断马克退向奥地利的退路时,内伊所率部队就是机动枢纽。这支部队有5个师,承担保卫乌尔姆、防守多瑙河左岸的任务。机动结束,机动枢纽也就不复存在了。作战枢纽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点,它在战术和战略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也可看作整个战局中的依托点。
我的看法是,最理想的防线是越短越好,防线越短,迫于防守的军队越容易进行防守。一个战略正面的范围不宜过广,这样可使军队迅速在有利的点上集中。作战正面则不宜过窄,如果过窄,军队就不方便实施战略机动,无法取得大胜利。凡事都有度,作战正面过宽,就会给敌人提供宽阔的空间以躲过战略机动所带来的危险。例如,拿破仑在马伦戈、乌尔姆、耶拿都赢得胜利,但是当他在俄国辽阔的战争区作战时,结果就不一样了。俄军虽然被切断了主要退路,但是在丢掉原先作战区后总能找到新的作战区继续战斗。
战略阵地的主要条件为:比敌人阵地更集中;部队可迅速在安全的道路上集中,使敌人无从妨碍自己的集中。当双方兵力接近时,外线阵地不如一切中央阵地或内线阵地有利,因为外线阵地正面较宽,往往会使兵力分散。在中央阵地或内线阵地的部队,更安全、更具优势,因为它可以逐次将兵力集中在任何一点上。一支军队如果没有一两个战术阵地,就不可能可靠地占领战略阵地。占领战术阵地,是为了在它上面集结军队,以迎击敌人,全力与暴露的敌人决战。拿破仑在里沃利和奥斯特利茨,威灵顿在滑铁卢,卡尔大公在瓦格拉姆,无一不是这样布置作战的。
指挥官应该密切关注营地的选择,不管是军队的营地,还是在阵地附近寻找一处安置部分兵力的营舍时,一定要严格控制阵地正面的宽度。在我看来,最好是将军队布置在一个三面几乎相等的面积上,这样每支部队可运行相同的距离,运行到预定的中心,迎击突击的敌人。
战略阵地和战争的其他问题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关于战略阵地的问题,本书多处会有所提及,为避免重复,我就在此打住了。
另外,在结束本节内容之前,我想再就防线问题做一点补充。任何战略防线都必须有一个集中点,当敌人越过战略阵地正面时,可在集中点上展开战术防御。例如,当一支军队防守一条有一定长度的河流时,无法在全线布置兵力,就需要在防线中央的后方选择一个战场,用于监视和集中全力抵抗渡河敌人。关于战术范畴内的战斗阵地,我将在后面谈到。
当一支军队进入他国时,不论其目的为何,是为了长期征服也好,短期占领也罢,也不论刚开始的战果如何巨大,必须准备一条防线,以备局势逆转时使用。这种防线与暂时基地有密切联系。
作战地区和作战线
作战地区是一支军队在战争区作战时,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必须通过的一部分地区。举例说明,1796年的法军作战计划中,意大利是其右翼军团的作战地区,巴伐利亚是其中央军团(莱茵—摩泽尔军团)的作战地区,弗兰肯为其右翼兵团(桑布尔河—马斯河军团)的作战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