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争政策(第7/8页)
这种民族战争可能遇到的重重阻碍,使有些人产生一些侥幸心理,他们希望永远不发生这一类战争,如果他们的希望实现了,对别国的征服也就更加困难,而将领们也将失去信心。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这种想法所产生的后果就是,从此只为征服、捍卫政治均势或社会利益而战。
如果不发动全民战,不采取消耗战,就没有别的办法来反抗此类侵略吗?难道在全民战争和正规军作战之间没有任何折中的战争形式吗?难道警察和后备部队[10]无法保卫国家和人民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法国采取混合体制,5万人的正规军,加上来自东部各省的国民自卫军是可以击退越过孚日山的普鲁士军队的。我还建议,制定一条律法,要求从人民中征召精良的预备队。这种体制的优越性在于,平时能减少开支,战时能保卫国家。法国在1792年采用了这种体制,1809年和1813年,奥地利和普鲁士也相继效仿了这种体制。我无法预料,在此之后,有人把这种体制当作一个可攻击的靶子。
我深信,用正规警察部队和后备部队在政治联盟的帮助下,维护国家是可行的。
作为一个军人,我认为具有人道主义的战争比有组织的屠杀好,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生活在古代,而不是可怕的现在。因为在古代,作战都是彬彬有礼的,而不是现在,妇女儿童也被卷入屠杀中。
国内战争和宗教战争
与国外纠纷无关的内部战争,起因通常由于不同的政治和宗教派别意见和思想的冲突所致。在中世纪,往往是各封建集团之间引发这种战争,不过最值得研究的还是宗教战争。一个政府如果利用国家力量削弱反对党派的实力,尚属可以理解的范围。但如果,为了迫使人们统一用法语或是拉丁语祈祷而引起战争,就太难以理解了。宗教狂的战争,如果与外部战争产生联系,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又加上家族纠纷,就更恐怖了。神圣同盟时代的法国就是一个实例。
以下这点是我认为能够忍受的:两个教派或是两个党派联合起来,赶走想要插手的外国人,然后双方在互相克制的情况下,通过和谈达成谅解,确定各自的权利。第三方介入某国内部的宗教纷争,只能说明它别有用心。
两线作战和两线作战的危险性
罗马人有一条古训:千万不要同时进行两个大规模的战争。这条古训早已成为共识。
一个国家可能被迫同时与两个邻国作战,尤其是在还找不到能出于自卫和保持政治均势而给予援助的盟友时。两国人民联合起来倾力反对一个国家的情况很少见,但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只是辅助作战,那么这就是属于另一个范畴的战争。
路易十四、腓特烈大帝、亚历山大和拿破仑,都曾独力面对欧洲联盟。如果本可避免因侵略而引发的这类战争,那么说明,发动战争的一方是在自食恶果。如果这种战争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那么就必须采取任何可以改变态势的措施,力求结成联盟。
反对路易十四的联盟,表面上是因为西班牙的问题而结成同盟,实际是路易十四多次发动侵略,使其邻国极为不安。在对付欧洲同盟时,路易十四与巴伐利亚选帝侯结成联盟。腓特烈二世当时也只是获得了英国的经济援助与一些小国的协助,而他要对付的是欧洲三大王国所结成的同盟,幸好敌人行动不协调、兵力不足帮了腓特烈二世的忙。
俄国亚历山大1812年所经历的战争,与这两次战争一样,也是不可避免的。1793年,法国遭到了整个欧洲的攻击,然而法国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
在近代各国统治者中,只有拿破仑一人,主动同时发起多线作战,即对西班牙战争、对英国和对俄国战争。但是,在俄国战争中,他得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支援,他还以为会得到土耳其和瑞典的支持。别人都认为他在冒险,但他自己并不这样想。
可见,以下两种战争差别很大:一个国家只对一个国家作战,第三者以辅助身份参战;一个国家同时从两面对两个强国开战,而两个强国倾尽全力作战。1809年,拿破仑如果只对奥地利开战,即使奥地利可能得到兵力支援,这种情况也比他向英国支持的奥地利和西班牙分别开战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