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争政策(第5/8页)

一般而言,因支持和抵抗政治信念而引发战争的概率差不多。1792年,欧洲各国对《人权宣言》极为恐慌,人们当时只想到堵住这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口,这显然是愚蠢的。对于这种狂热情绪,战争是下下策,时间才是灵丹妙药。一个成熟的民族,狂暴分子引发的骚乱只是暂时的,人们会在短暂的失控后,重拾理智。如果用外力来平息这种骚乱,只会火上浇油。

我深信,如果吉伦特派和国民议会未遭武力威胁,它们是不敢把手伸向软弱的路易十六身上的。而且,如果不是杜木里埃[7]的惨败和外敌的武力威胁,吉伦特派也不会被山岳党人击败。如果放任各党派互相争斗,那么法国国民议会就会一直掌权,甚至主导恢复君主政体。

从军事方面看,这些战争是可怕的,因为入侵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军队,还要面对反抗的民众。要知道,被激怒的民众掌握着各种力量,他们支持军队,占领要塞、兵工厂,入侵者又有什么呢?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斗争,是这种战争的最佳例证。它告诉我们,攻击一个满怀狂热情绪的民族是多么危险!更别提入侵者那拙劣的军事行动了。当杜木里埃溃退后,联军如果一面向守军宣称,他们之间并无仇恨,一面率20万大军直取巴黎,那将会是什么结果呢?他们也许能暂时复辟帝制,但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掩护他们向莱茵河撤退,他们的下场也很悲惨。一切都取决于法兰西人民和军队的决心。

至于信念战争的军事规律,大致与民族战争的军事规律相同。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民族战争中,敌对国家必须使其屈服,占领敌国的要塞,歼灭敌国的军队,彻底征服敌国;信念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不受任何细节阻挠,避免激起其民众的反抗心理。

1823年的西班牙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战争相反,法国大革命战争是信念战争,同时也是民族战争,还是国内战争。1808年西班牙战争完全是民族战争,1823年西班牙战争只是部分意义上的信念战争,毫无民族性质可言,这两次战争的结局也就差别很大。

从实施技术上看,安古林公爵的远征是成功的。他不仅攻占了要塞,在抵达埃布罗河后,攻占了敌人所有基地,他没有按照内阁的指示去征服全部敌国土地(这会再次激起西班牙人的反抗),这使他获得了各民族的支持。他明白,这是一场政治性的战争,需要尽快结束战斗。凡是要指挥此类远征的人,都应该仔细研究安古林公爵的行动,他不超过三个月,就已经到达加的斯城。

从事件经过可以得出,西班牙的失败与军队毫无关系,西班牙政府既未能利用取得的成功,也没能建立起稳固的秩序,西班牙政府屈从了反革命分子,人民也分裂成了两个敌对的阵营。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革命和反革命都无法巩固政权,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强硬的元首,他得到军队的支持,符合国家的利益,能将西班牙民族联合起来。西班牙是一个美德与瑕疵兼备的民族,如何正确评价它,一直是个问题。

人民(民族)战争

讨论干涉性战争时,我曾提到了民族战争。我也曾说过,民族战争是最可怕的战争。全民参加的或是大多数国民参加的为了捍卫自己独立的战争,才能称为人民战争。在人民战争中,每占领一寸土地,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侵入这个国家的军队,只能控制所驻据点,只能用武力获得补给,其交通线往往被威胁着。

全民自发参战的战争较为少见,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战争,那么将面对十分可怕的结果,为了全体人类利益,最好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这种战争的出现,可能是由截然相反的原因造成的,即被奴役的人民响应政府的号召,或是人们在迷信的驱动下武装起来。还有一种就是人们出于政治信仰,开赴战场保卫其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

制海权对于入侵结果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国家控制绵长的海岸线,掌握制海权,或与一个拥有制海权的国家结成同盟,那么这个国家的抵抗力量就会增加。这不仅是由于全体人民互相支援,也不仅是因为敌人在可能的一切地方都将受到侵袭,还由于敌人难以从海上运输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