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统帅(第6/6页)
[1] 腓特烈大帝是统帅的标准。自他之后,人们对何为统帅已模糊不清,从而危及作战和人民,我上述所言,也适用于盟国(奥匈帝国)的总体战。正因为如此,经验告诉我,国家的独立体制是作战中实施统一指挥的障碍。1914年,冯·康拉德将军(奥军总参谋长)反对任何将奥匈军队隶属于第9集团军的方案,后才逐渐让步。大规模作战行动需由两国“协商议定”。为在东线作战,德国提议成立联合司令部,由奥匈帝国弗里德里希大公爵任最高司令,我任总参谋长,但遭奥匈帝国的拒绝。1916年8月,因东线战况危急,终于在东线总司令之下成立一个联合司令部,统辖由加里西亚至波罗的海的战线。后来,冯·阿尔茨将军接替冯·康拉德将军职务,终于成立了一个“最高指挥部”(虽然只是徒有其名),由德皇担任统帅,但这个指挥部并没有改变多少两军不协调的状态。敌人的涣散程度也不亚于我们。但是,他们平时就缔结了永久军事同盟,对平时战备和战时战略展开均有明文规定,而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却未能就此达成协议。两国的联盟仅仅是政治性的。1918年3月21日,由于德军攻入法国,敌人才成立了联合司令部。事后才知道,这是极为明智之举。常有人说,拿破仑一世是统帅的样板,这是一种误解,他不过是共济会手中的傀儡。共济会使他登峰造极,又将他打翻在地,1812年令其远征俄国,实无任何依据。
[2] 相当于第一副总参谋长,负责作战;第二总军需长负责后勤。
[3] 我已听说,政治家们对我的这一观点大为恼火,特别是对政治应为作战服务的思想愤愤不平。然而克劳塞维茨就曾教导过,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家们为此激愤不已,把我的观点视为注定失败的“军国主义”的观点,但这却丝毫改变不了现实所提出的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正是我为作战和为维护民族生存而提出的要求。但愿“军事科学家”们也能记住这一点!德国政治在世界大战中的作为,已表明这些要求的必要性。
[4] 我在《战争中的违命》一书中,重点指出了下级指挥官违抗上级指令的危害。
[5] 制止军队中的酗酒现象是不言自明的事,从世界大战中可明显看出酗酒对战绩和军纪的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