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第8/22页)
但是,这时候希特勒却渴望战争和厮杀,他认为将领们的那种怯懦是不可原谅的,使他感到腻烦。十月十四日,勃劳希契同哈尔德聚首长谈了一次。那位陆军总司令觉得目前有「三种可能:进攻、观望、根本性的变化」。哈尔德在他那天的日记里这么记着,后来在战后他解释说,所谓「根本性的变化」指的是「除掉希特勒」。但是主性怯懦的勃劳希契认为这种激烈的办法「本质上是消极的,并且会使我们处于挨打的地位」。他们最后认为,这三种选择都不能提供「决定性胜利的前景」。唯一可做的是继续在希特勒身上下功夫。
勃劳希契于十月十七日再次谒见了元首,但是他告诉哈尔德说,他的争辩毫不起作用,事情已「毫无希望」。哈尔德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希特勒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说:「英国人只有在挨了打以后才会坐下来谈判。我们应该尽快地给他们几下子。进攻日期最迟不得超过十一月十五日到二十日。」此后又同这位纳粹统帅谈了几次,他终于在十月二十七日对将领们宣布了不可更改的决走。在一次授勋仪式上,希特勒将铁十字骑士勋章授给十四名将领之后,就开始布置西线进攻事宜。当勃劳希契试图说明陆军需要一个月也就是要到十一月二十六日才能准备就绪时,希特勒的回答是「那太晚了」。他命令进攻必须在十一月十二日发动。那天散会回来,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垂头丧气。那天晚上,他们互相安慰了一番。「勃劳希契显得疲惫而又沮丧,」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
三 推翻希特勒的佐森「密谋」
密谋分子们再一次立即开始行动的时刻到来了,或者说,他们自以为是到来了,发愁的勃劳希契和哈尔德,面临着严酷的抉择:或者是采取他们在十月十四日所想到的第三种「可能」(即除掉希特勒),或者是在西线发动他们认为会给德国带来灾难性后果(四十八)的进攻。军队和文职机关中所有突然活跃起来的「密谋者」都力主走第一条道路。
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已经遭到过一次挫折。在进攻波兰前夕,早已退休的冯·哈麦施坦因将军又暂时被起用,在西线担任一个司令官的职务,战争开始的第一个星期,他曾经竭力邀请希特勒到他的司令部去视察一下,以表示在进攻波兰的时候他并没忽视那条战线。实际上,哈麦施坦因将军,这个希特勒的死对头,是想要把他抓起来。费边·冯·施拉勃伦道夫早在九月三日英国政府宣战的那一天,就在柏林阿德隆饭店匆忙会见奥吉尔维·福比斯的时候,把这个阴谋悄悄地告诉了他。但是那位元首已经嗅出气味不对,谢绝了那位前陆军总司令的邀请,并且过了不久就把他撤掉了。
但密谋分子们仍然同英国人保持着联系。他们没有能够采取行动阻止希特勒消灭波兰,他们现在集中力量于避免战事向西蔓延。文职密谋分子比以前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德意志帝国中,唯有军队有办法制止希特勒。随着总动员和在波兰取得的闪电般的胜利,军队的力量和地位有了极大的增长。但是正如哈尔德对那些文职密谋分子所解释的,由于编制扩大,军队也有它不方便的一面。军官队伍中增添了大量的预备役军官,而他们当中很多是狂热的纳粹分子。同时部队的士兵又全都被灌了一脑袋的纳粹思想。哈尔德指出,要找到一支可以信赖的并且肯于反抗元首的部队是不容易的。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朋友,哈尔德都是一个善于强调困难的人。
将领们还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文职密谋分子认为也完全应当考虑。就是如果他们发动一次反对希特勒的政变,英法是不是会利用政变在军队和国家中所造成的混乱,从西线大举入侵,占领德国?并且,虽然他们已经推翻了那个罪魁祸首,英法是否仍然会向德国人民提出苛刻的靖和条件?因此,有必要同英国人保持联系,以便取得明确的谅解,使西方盟国不利用德国反纳粹的政变趁火打劫。
他们通过好几条途径同英国人接触。其中韦一条途径是由约瑟夫·缪勒博士通过梵蒂冈发展出来的。这位博士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慕尼黑的第一流律师,体格魁伟,精力旺盛,而且有股蛮劲儿,所以在年轻时得到过「蛮牛约瑟夫」的绰号。他在谍报局奥斯特上校的默许下,于十月初曾经到罗马作了一次旅行,在梵蒂冈同英国驻教廷公使建立了联系。据德国人说,他不仅取得了英国的保证,并且还得到了教皇的诺言,同意在新的反纳粹德国政权和英国之间充当调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