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19/27页)

「那天晚上我从德国总理府出来时,心里充满了最阴黯的不祥之感。」汉德逊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追述,不过他在当晚发给伦敦的电报中似乎没有提到这一点。在谈话中,希特勒曾经对他说:「我的士兵在问我,『打还是不打?』」他们已经错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他们不能再损失一个星期了,「因为波兰的雨季将有利于他们的敌人」。

虽然如此,从这位大使的正式报告和他后来写的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他还不太明白希特勒这个圈套的用意所在;直到第二天,当希特勒又扔出一个圈套时,汉德逊才识破了他的诡计。这位独裁者的把戏从他的正式照会中来看是昭然若揭的。他在八月二十九日晚上要求参加谈判的波兰全权特使在第二天就在柏林出现。毫无疑问,他是打算用对待奥地利总理和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那一套办法在类似的情况下来对待波兰的特使。如果波兰人像他所确信的那样,不赶紧帕特使前来柏林,或者即使派来了谈判代表而又拒绝接受希特勒的条款的话,他就可以把拒绝「和平解决」的罪名加在波兰头上,这样就可以诱使英法在波兰受到攻击时不予援助,这个圈套很幼稚,但是却简单而又明了。

但是八月二十九日那天晚上,汉德逊还没有看得这样明了。他一面草拟拍给伦敦的报告他同希特勒会昭情况的电报,一面把波兰大使请到他的大使馆来。他把德国的照会以及他本人和希特勒的谈话统统告诉了波兰大使。根据他自己的记述,他「竭力使对方明白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我请他为了波兰本身利益着想,敦促他的政府立即指派一名代表出席建议中的谈判」。但是在伦敦外交部里,头脑则比较清醒。哈利法克斯在仔细估量了德国的答复以及汉德逊关于同希特勒会晤的报告之后,于八月二十九日清晨二时电告这位大使说,英国虽将慎重考虑德国的照会,但「要我们今天就在柏林变出一个波兰代表来显然是无理的,德国政府不应当作这种指望」。这时候,外交家和外交部的官员们都日以继夜地忙个不停,汉德逊在清晨四点三十分就把这个电报送到了威廉街。

八月三十日这一天,他又传达了四份伦敦的来电。一份是张伯伦给希特勒的私人短简,告诉他英国政府正在「紧急」考虑德国的复照,将在当天下午较晚的时候作出回答。在此之前,这位首相要求德国政府避免边境冲突,他说他已经向波兰政府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至于其他方面,他说「在目前的意见交换中,英德之间表现出互相谅解的愿望,是值得欢迎的」。第二份是哈利法克斯的一封内容类似的信。第三份是英国外交大臣致德国政府的照会,说英国政府接到关于德国人在波兰境内进行破坏的报告,并要求德国人停止这类活动。第四份是哈利法克斯于下午六点五十分发来的电报,其中反映出英国外交部和英国驻柏林大使的态度都在趋于强硬。

汉德逊经过进一步的考虑之后,曾在这一天早一些时候给伦敦拍去了一份电报。

一方面我仍然主张,波兰政府应该作出最后的努力,直接同希特勒建立联系,即使仅仅是让全世界知道他们准备为了维护和平而作出牺牲,也应当如此;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来,我们从德国的答复中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结论:希特勒已经拿定主意,如果可能,就以所谓和平而公正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不可能,就诉诸武力。

到这时候,甚至连汉德逊也对另一次慕尼黑式的妥协没有胃口了。至于波兰人,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给自己搞这样一种妥协。八月三十日那天上午十点,英国驻华沙大使电告哈利法克斯,他确信「不可能说服波兰政府派贝克先生或任何其他代表立即前往柏林,在希特勒建议的基础上讨论解决办法。他们宁愿战斗而死,也不愿接受这样的羞辱,特别是已经有了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和奥地利的前车之鉴」。他指出,如果是「在平等基础上」的谈判,就应当在某个中立国家举行。

哈利法克斯的强硬态度得到驻柏林和驻华沙大使的支持之后,就给汉德逊发了一个电报,说明英国政府不能「劝使」波兰人按照希特勒的要求派遣全权代表前往柏林。这位外交大臣说:「这是完全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