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第17/27页)

这一保证必须信守,但是德国总理不可因为英国政府「一丝不苟」恪守本身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就认为不盼望问题获得公平解决。

因此,下一步骤应该是开始进行德波两国政府之间的直接磋商,其基础是——维护波兰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并争取国际上来保证这一解决办法。

(英国政府)已经收到波兰政府明确保证,他们准备在此基础上进行磋商,英王陛下政府希望德国政府也愿意赞同这一方针。

——德波问题的——公平解决可能为世界和平开辟道路。如果解决归于失败,德国同大不列颠之间取得谅解的希望就会归子破灭,两国将因此而发生冲突,并且很可能使全世界投入战争之中。这样的结局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希特勒看完照会以后,汉德逊开始根据他的笔记对照会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他告诉希特勒说,这是他同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谈话时记下来的。他后来说,在他同希特勒历次会见中,唯有这一次大部分是由他在说话的。他所说的无非是英国希望得到德国的友谊并且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希特勒进攻波兰,英国就一定要出兵。当时这位元首并未缄口不言,他的回答是唠叨不休地大谈波兰的罪状和他自己为了谋求同波兰达成和平解决而提出的「慷慨」的建议,他说这是他最后的一次建议,以后不会再提了。事实上,今天「只有归还但泽和全部走廊才能令他满意,同时还须改正西里西亚的现状,那里的居民在战后公民投票中有九十%都投德国的票」。这一点并非事实,同样,他接着提出的另一个辩驳也不是事实,那就是他说一九一八年以后有一百万德国人被赶出走廊,其实据一九一○年德国的人口调查,那里只有三十八万五千个德国人。当然,这时候这位纳粹独裁者以为所有的人都会毫不辨察地听信他的谎言。那位英国大使又听信了这种谎话,因为他在《最后的报告》中宣称,「这一回希特勒的态度又表现得很友善而且通情达理,看来对我带给他的答复并没有感到不满」。不过,这是他出使柏林的失败史上最后一次听信希特勒的谎话了。

汉德逊于凌晨二点三十五分拍了一个很长的报告这次会晤情况的电报,他在电报中说:「最后我向他提出两个干脆的问题」。

他是否愿意直接同波兰人谈判?他是否准备讨论交换居民的问题?对于后一点,他作了肯定的答复(虽然我毫不怀疑他同时在考虑修改边界)。

至于第一点,他表示首先要对英国的整个照会作一番「仔细的考虑」再说。汉德逊在电报中追述道,当时总理转身对里宾特洛甫说:「我们必须把戈林找来同他商量商量。」希特勒答应第二天,即八月二十九日星期二,对英国的来照作出书面答复。

「虽然双方的态度都非常坚定,」汉德逊特别告诉哈利法克斯说,「谈话却是在十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尽管汉德逊同他的东道主亲身打过不少交道,大概他还是没有完全了解为什么希特勒要制造这样一种友好气氛。这位元首仍然决定在这个周未进攻波兰。尽管英国政府和汉德逊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他仍然相信能够使英国置身事外。

希特勒显然是受了不学无术、一味逢迎的里宾特洛甫的怂恿,压根儿就不相信英国人所说的是真话,尽管嘴上说相信。

汉德逊拍出那份长电之后,第二天,又追加了一段:

希特勒再三声明,他不是虚声恫吓,谁要是认为他是虚声恫吓,那就会铸下大错。我回答他说,我对于这一点毫不怀疑,不过我们也不是在虚声恫吓。希特勒先生表示,他对于这一点完全明白。话虽这样说,但他真的明白么?因为他在八月二十九日的答复中还是竭力企图欺诳英国政府,看样子他当时一定是认为,他这样就既捡了便宜又卖了乖。英国的答复和希特勒的初步反应,在柏林,特别是在戈林的巢穴里,产生了一阵乐观的气氛,那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达勒鲁斯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八月二十九日凌晨一点三十分,这个瑞典人接到那位元帅的一个副官从总理府打来的电话。汉德逊走后,希特勒、里宾特洛甫和戈林三人在那里研究了英国的复照。达勒鲁斯从他的德国朋友那里听到的是,英国的答复「非常令人满意,战争的威胁极有希望已成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