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第6/15页)

慕尼黑会议过了没有几天,戈林就在十月十七日接见了两个斯洛伐克领袖费迪南德·杜尔坎斯基和马赫,还有斯洛伐克境内日耳曼少数民族的领袖弗朗兹·卡马辛。杜尔坎斯基是新近取得自治地位的斯洛伐克的副总理,他向戈林保证,斯洛伐克所真正需要的是「完全独立,同时与德国建立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十分紧密的联系」,同一天外交部的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提到,戈林决定,斯洛伐克的独立必须予以支持。「一个没有斯洛伐克的捷克国家,更可以受我们自由摆布。斯洛伐克境内的空军基地在对东方作战时十分重要。」这就是十月中旬戈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们在这里必须同时注意德国计划中的两套平行的做法:一方面是使斯洛伐克脱离布拉格而独立,一方面是准备用军事占领捷克本上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办法来清算这个国家的剩余部分。如前面所述,希特勒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曾命令德国国防军准备好进行上述清算,十二月十七日,凯特尔将军发布了他所谓的「对于十月二十一日命令的补充命令」:

绝密

关于「清算残存的捷克国家」,元首下达了下列命令。

作战行动的准备工作,应以估计不会有值得一提的抵抗为前提。

在外界看来,此项行动必须清楚地显得仅仅是一项和平的行动,而不是一种作战的行为。

因此,此项行动必须仅仅由平时的武装部队执行,不必用动员办法增援——尽管捷克斯洛伐克亲德的新政府尽力讨好希特勒,它在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也已逐渐认识到这个国家的命运已经定局了。为了进一步讨好希特勒,捷克内阁在一九三八年圣诞节以前就解散了共产党,并且解除了日耳曼人学校里所有犹大教员的工作。一九三九年一月十二日,外交部长契瓦尔科夫斯基在给德国外交部的一份电报中强调说,他的政府「将在各方面满足德国人的愿望,以此来努力证明它的诚心善意」。同一天,他还促请驻在布拉格的德国代办注意「捷克斯洛伐克即将并入德国」之说甚嚣尘上。

为了想探明这点残山剩水还能不能挽救,契瓦尔科夫斯基最后说服希特勒答应于一月二十一日在柏林接见他。这是一幕极惨的景象,虽然对捷克人说来,接踵而来的下一幕还要更惨,捷克外交部长在这个不可一世的德国独裁者面前摇尾乞怜,希特勒当时盛气凌人的样子达到了极点。希特勒说,捷克斯洛伐克是由于「德国的克制」才免于惨遭浩劫。虽然如此,捷克人若不改弦易辙,他还是要「消灭」他们。他们必须忘却自己的「历史」,那不过是「给小学生听的废话」。他们必须唯德国人的命令是听,这是他们唯一的自全之道。具体地说,捷克斯洛伐克必须退出国际联盟,大大缩减它的军队——「因为反正它一点作用也没有」——参加反共公约,在外交政策方面接受德国的指导,同德国订立优惠的贸易协议,其中有一个条件是,未经德国同意,捷克不得建立任何新工业,解雇一切对德国不友好的政府官员和报刊编辑,最后还有,像德国人已经根据其纽伦堡法律所做的那样,宣布犹太人不受法律保护。(希特勒对他的客人说:「在我们看来,犹太人是要加以消灭的。」)同一天,契瓦尔科夫斯基又从里宾特洛甫那里听到了新的要求。后者威胁说,捷克人若不立即悔过自新,并且照办德国人要他们做的一切行事,将有「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位德国外交部长在希特勒面前虽然是一个驯良的奴才,在他能占上风的人面前却是一个霸道的好汉,他叮嘱契瓦尔科夫斯基不能对英国人和法国人提起德国的新要求,而只坚决照办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么做的时候,且不用担心德国究竟会不会对捷克边界作出担保!在巴黎和伦敦,显然没有什么人有这种担心。慕尼黑协议签订以后已经过去四个月了,希特勒仍然还没有履行他的诺言——在英法的担保之外,加上德国的担保。一直到二月八日,英国和法国才终于向柏林联合提出了一项口头照会,说两国政府「现在如能获悉德国政府将以何种最佳的方式来实施在慕尼黑达成的关于给予捷克斯洛伐克担保的谅解,将不胜欣慰」。据缴获的德国外交部档案证实,德国的答复是希特勒亲自起草的,而且直到二月二十八日才作出。它说由德国方面作出担保的时机尚未到来。德国将「首先等待捷克斯洛伐克内部局势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