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德奥合并:强夺奥地利(第5/18页)

这就是这位德国独裁者让步的程度,虽然最后草案的措词多少温和了些,但是,正如许士尼格后来作证时所说,所作的更动是无关紧要的。许士尼格签了字。这是奥地利的死刑执行令。

人们在胁迫下的行为视他们的性格而有所不同,商且常常是令人费解的。许士尼格虽然比较年轻,却是经历过无情的政治动荡的老手,曾经眼看他的前任遭到纳粹分子的暗杀。他是个勇敢的人,这是很少人会怀疑的。然而,他在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一日在武装进攻的可怕威胁下向希侍勒屈服了,这在他的同胞们以及这个决定命运的时期的观察家和历史学者之间留下了一团未解决的疑云,屈服是否必要?是否没有别的出路了?鉴于英国和法国后来面临希特勒侵略时的表现,如果还有谁说,假如希特勒当时进军奥地利的话,英国和法国可能会来帮助奥地利,那未免失之轻率。但是直到那时为止,希特勒还未曾越出过德国边界,他也没有使他自己的人民和全世界为这种肆意侵略行为作好心理准备。德国军队本身也差不多没有作好战争的准备可以对付法国和英国的干涉。在几个星期后,由于伯希特斯加登「协议」的结果,奥地利将被当地的纳粹分子和德国的阴谋诡计弄得软弱不堪,使希特勒可以冒比在二月十一日少得多的外国干涉的风险就攫取它。许士尼格本人承认,据他后来所说,接受希特勒的条件「只能」。意味着「奥地利政府的独立的完全告终」。

或许他是因为受到严峻的考验而弄得有点晕头转向。在枪口下签掉了他的国家的独立以后,他竞跟希特勒进行了一番奇异的交谈,其内容他后来记载在他的书里。他问,「总理先生是否认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危机可以用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元首信口回答说可以——「如果听从我的意见的话」。于是许士尼格说(显然毫无讥嘲的意思),「当前的世界局势看来是颇有希望的,你说是不县」?

在这样一个时刻说这样的话,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就是这个被打败了的奥地利总理说他自己说过的话。希待勒还有一个羞辱要给他尝尝。当许士尼格建议在他们的会谈公报中提一提他们的讨论重新肯定了一九三六年七月的协定时,希特勒喊道:「那不行!首先你得履行我们协议的条件。报上登的将是:『今天元首兼国家总理同奥地利联邦总理在伯格霍夫举行了会谈。』仅此而已。」

在婉辞了元首的共进晚餐的邀请后,许士尼格和施密特驱车下山到萨尔斯堡去。这是一个灰蒙蒙的多雾的冬天夜晚。无处不在的巴本陪同他们一直到边界,对他所谓的「难堪的沉默」多少感到有点不舒服。他忍不住要想鼓舞起他的奥地利朋友们的兴致来。

他向他们大声说道:「啊,现在,你们已经看到了元首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下一回我敢说会有所不同。你们知道,元首也可以是非常可亲的。」



二 四个星期的痛苦:一九三八年二月十二日-三月十一日

希特勒要许士尼格在四天之内,即到二月十五日星期二为止,给他一个将实现这个最后通牒的「有约束力的答复」,另外又宽限三天,即到二月十八日为止,来履行这个最后通牒中的具体条件。许士尼格在二月十二日上午回到维也纳,立即去见米克拉斯总统。威廉·米克拉斯是一个辛辛苦苦工作然而才能平庸的人,维也纳人说他生平的主要成就是生了一大窝子女。但是他身上具有一种农民的朴实性格,作为一个为国服务将满五十二年的官员,在遇到这个危机时,他将比任何别的奥地利人表现出更多的大无畏精神。他愿意向希特勒作某些让步,如释放奥地利纳粹分子之类,但是他不同意让赛斯一英夸特主管警察和陆军。巴本及时地在二月十四日晚上向柏林报告了这种情况。他说许士尼格希望「在明天以前使总统放弃反对」。

在这天晚上七点三十分,希特勒批准了凯特尔将军所拟订的对奥地利施加军事压力的命令。

散布并无其事但是听起来很可信的消息,使人听了必然认为对奥地利在进行军事准备。事实上,许士尼格才离开伯希特斯加登,德国元首就在开始采取虚拟的军事行动,以便使奥地利总理能按照叫他做的那样去做。约德尔在日记里记下了这一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