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战揭开序幕(第4/8页)

阿登反扑失败后,希特勒于一月回到了柏林,开始时住在新的帝国总理府里。但持续不断的空袭把他从那儿赶了出来,他被迫搬进地下避弹室,在那儿,根据多名在场者的判断,他终于头脑清醒了些。一段时间内纠缠着他的恐惧综合征,现在已经显露无遗。一九三三年,当他被任命为总理的头几个月里,就让人对帝国总理府做了一系列的改建,他所要求的最为必要的计划之一,是在楼房的底下建造一个类似避弹室的地下室。这个要求是多么的病态可笑,可以从他与阿尔贝特•施佩尔谈论建房事宜时说的话看出来,他说:“地下室,除了地下室还是地下室。”他于一九三五年让建筑师莱昂哈德•加尔在总理府后面的花园里建造的礼堂,就建有防空地下室,它的顶部约有两点五米厚,后来予以加固,又增加了一米的厚度。三年后,阿尔贝特•施佩尔在建造新的帝国总理府时,再次将地下室做了延伸和扩大。在楼房的最底层,沿着整条福斯街的一面,共分布着九十个混凝土小房间。它们通过一条八十米长的地下走廊与礼堂下面的地下避弹室连结起来。

但是当一九四一年莫斯科城外的那场冬天灾难再次勾起希特勒那种恐惧感时,他自己觉得这宽敞的地下室系统还不够完整。尽管他的军队此时占领着从斯大林格勒和哈默菲斯特直到的黎波里的广大地区,他还是于一九四二年让施佩尔的办公室计划建造另外一处地下室,这个地下室比原先的还要深上几米。它与礼堂下面的地下室相通,原先的这个地下室从此以后也被称为“地下室前厅”,建有希特勒身边工作人员的食堂、几个起居室和卧室,此外还有厨房、警卫人员房间,共计十六个房间。帝国总理府后面那古树扶疏、铺有幽静小径的院子,短短的几代人之前,贝蒂娜•冯•阿尼姆在这儿写信给歌德说,她住在“这儿的天堂里”,现在则进入了许多工人,他们把树木砍去,搬来建筑材料、水泥搅拌机、钢筋以及成堆的板条,动手建起地下室来。一九四五年初,元首地下室的混凝土结构建造完毕,但工人们还花了很长时间来建避弹掩体和瞭望塔,时至一九四五年四月,工程仍未告完成。

在位于新帝国总理府下方的地下室里,有着希特勒随从们的住处:他那权力极大的秘书马丁•鲍曼,最后一任参谋总长汉斯•克莱勃斯和他的副官布格道夫上将,希特勒的飞行机长汉斯•鲍尔,党卫军小队长赫尔曼•菲格莱因,他是作为希姆莱的代表在元首的大本营值勤的,还有许多其他的军官,下至希特勒的女秘书们、卫队、通讯兵、报务员、绘图员和其他一些勤杂人员。一部分房间被布置成急救诊所,另一部分作为安置遭空袭伤害的伤员、怀有身孕的妇女和约二百名小孩的避难处。他们的数量逐日增加,没多久就人满为患,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所谓的“地下室前厅”通过一条往深处去的螺旋楼梯与“元首地下避弹室”相连接。混凝土天花板的厚度不得而知,但它的底部是两米厚的地基平面,顶部离开花园约有十二米,考虑到中间还有高约三米的用于排设各种管道的立柱,尽管对天花板的厚度说法不一,但将近四米厚大致是切合实际的。第一个为希特勒写传记的康拉德•海登早在三十年代初就用一句令人难以忘记的话,概括了“元首”的内心深处和他的行动,那是一盘由好激动、自吹自擂和好斗拼凑起来的杂烩,他把它们称之为“边逃跑边吹牛”。现在,希特勒回撤到了地下避弹室,从那儿发出的胜利叫嚣,这种常被认为是荒谬至极的说法却与现实发生了吻合。

元首地下避弹室包括近二十个小小的,里边放有少量家具的房间。只有希特勒自己住的一排房间前的走廊是个例外,它的两边挂着几幅油画,放着一张铺着软垫的长凳,还摆着几张旧沙发椅。旁边就是会议室,在里面讨论战争形势,给人的印象是特别的逼仄,在这大约十四平方米的正正方方的房间里,每天多次,每次持续好几个小时,挤进来近二十个人,围在摊着地图的桌旁。

希特勒的两间起居室陈设也极为简陋。沙发上方是一位荷兰画家的静物画,挂在办公桌上方的,是一个椭圆形镜框,里面是由安东•格拉夫画的腓特烈大帝的肖像画。他有时一声不吭,失神地坐在画像前面,好像在与这位国王默默地对谈。床脚放着一个保险柜,里面存放着希特勒的私人文件,角落里,就像在拉斯滕堡的大本营里那样,放着一个氧气瓶,时不时地用它来减缓一下他那焦灼的担忧。他说不上什么时候就透不过气来,特别是在给地下室供电、供暖和提供新鲜空气的柴油发动机发生故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