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帝国的辉煌(第6/7页)

1525年11月,巴布尔率领一支1.2万人的军队,再次攻入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大败莱特·汗。1526年初,巴布尔继续向德里进军。他说:“我把我的脚踏进决心的马镫里,手中拿着新任真主的缰绳,出兵进攻易卜拉欣……他在战场上的兵力据说是10万人,并有将近1000头战象。”事实上,年轻的洛迪王朝君主伊卜拉欣亲率大军4万人,从德里出发迎战。1526年4月21日,两军在德里北帕尼帕特遭遇,发生了著名的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

巴布尔的兵力比洛迪君主少,眼见部下面露惧色,他对部下们说,对面那个孩子的进攻挤成一团,退却不讲章法,凭这点就不可以同乌兹别克人和波斯人的军队相提并论。帕尼帕特一带地势平坦,适于使用骑兵和运用侧翼进攻战术。战斗开始时,密集的洛迪王朝大军向巴布尔进攻,结果为巴布尔的火器提供了极好的射击目标。巴布尔事先早已建立了坚固的中央阵地,用牛皮束带将炮车拴在一起,借炮车加强了防线,又在每两门炮之间修筑了胸墙,以掩护使用火枪的步兵。巴布尔的火器将洛迪王朝的军队牵制在了一道漫长的防线上。然后,他命骑兵迂回到敌军侧翼,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受过训练的骑兵与火器的有效配合,使巴布尔获得了辉煌的胜利。洛迪王朝大军遗尸1.5万多具,伊卜拉欣战死。巴布尔写道:“鉴于我虔信必然得到安拉的佑护,全能的安拉没有让我过去所经受的那些艰难困苦白白被浪费掉,而是让我击败了我最可怕的敌人,使我成为印度斯坦这个高贵国家的征服者。”帕尼帕特之战是一个转折点,为巴布尔征服整个北印度奠定了基础。德里和阿格拉随即被占领。1526年4月27日,大清真寺的礼拜仪式上,巴布尔自行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以德里作为他的新首都。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结束了,莫卧儿帝国[2]从此建立。

攻陷德里后,巴布尔仍要对付两个方面的敌人,即占据恒河平原的阿富汗人和南方的拉吉普特人。巴布尔一面派儿子胡马雍进攻东方,将势力扩张到比哈尔境内;一面亲率大军同美华尔(今印度拉贾斯坦境内)的拉吉普特人作战。拉吉普特人是天生的武士,信奉印度教,骁勇善战,富于牺牲精神,远比没落的洛迪王朝军队强大。其首领拉那·桑伽自称是太阳的后裔,一生身经百战,负伤70余处,是公认的英雄。他得知巴布尔留在印度建立帝国,立即同阿富汗人结成联盟,组织了一支8万人的军队开赴阿格拉。1527年3月,巴布尔同拉吉普特同盟在阿格拉以西的坎努进行决战。战前,巴布尔发表了著名演说。他砸碎金杯,对自己的部下道:

谁来到生命的宴席上,他就必须在席终以前,从死亡之杯里饮一口。凡是到达千古不朽的旅店的人,必然有一天不可避免地要离开忧伤之家——这个世界。宁为荣誉而死,不愿含辱而生!全能的安拉一直对我们是慈祥的,现在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危机中,假使我们在战场上阵亡,我们也是无愧为英烈殉道而死;假若我们能幸存,我们将作为安拉的事业的复仇者,胜利地站起来!

巴布尔最后道:“拥有荣誉,即使我死了,我也感到满足。我的身体既然属于死神,那么请让荣誉属于我。”这次演说使巴布尔的军队又一次团结起来,士兵们纷纷按着《古兰经》发誓:“从此绝不会想临阵脱逃。”经过10小时的激烈战斗,拉吉普特人抵挡不住莫卧儿帝国大军的猛烈炮火,饮恨败北。1528年,巴布尔以重大的代价夺取拉吉普特人堡垒钱德里,尽杀守军。

同年,胡马雍在奥德为阿富汗人击败,巴布尔由钱德里前往奥德支援他。1529年,巴布尔取道阿拉哈巴德、贝拿勒斯(今瓦拉纳西)、加齐帕尔,向东方进军,占领了整个比哈尔。1529年5月6日,巴布尔的军队在炮火掩护下,强渡阿格拉河,再次运用侧击战术消灭了盘踞在孟加拉的阿富汗人,赢得了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重大的胜利。巴布尔接着又回军西进,歼灭了据有拉合尔的阿富汗部族叛乱。到此时为止,巴布尔已经征服整个印度斯坦,完全建立起庞大的帝国。

巴布尔晚年还试图越过温德亚山,进一步征服南印度和西印度,但未能如愿。1530年12月26日,巴布尔患疟疾卒于德里,其子胡马雍继承莫卧儿帝国皇帝之位。遵照巴布尔生前愿望,他葬于阿富汗喀布尔郊外一个自己亲手培植的花园里。纪念他的颂词写道:“这位王子具有各种德行以及无数良好品质,尤其是勇敢与人道超乎其他一切之上……他精通音乐以及其他艺术。事实上,他家族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多才多艺。他的种族中也没有任何人完成过那样惊人的伟业,或者经历过他那些奇特的冒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