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帝国的辉煌(第5/7页)
巴布尔才是阿富汗历史新的开创者。他无处立足,只好率军南下阿富汗,于1504年10月占据喀布尔,取得了一块根据地。印度的古老谚语说:“唯有成为喀布尔的君主的人,才能成为印度斯坦的皇帝。”征服喀布尔后,巴布尔写道:“喀布尔这个地方,位于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区域,四面为高山环绕。入冬,所有的道路被封闭,长达五个月之久,仅有一条道路例外。异教徒的强盗出自山中隘道,充斥了这条道路。这个地方遍地都是石头,外人难于进来。”喀布尔地区有限的资源无法供养一支大军,他于1507年又占领坎大哈。至于阿富汗人,巴布尔观察后这样说道:“当在战争中陷入穷境时,他们用牙齿咬着草来到他们的敌人面前,好像在说,‘我就是你的牛。’”
不久,昔班尼进攻喀布尔,巴布尔被迫向南亚撤退;幸好昔班尼因本土发生叛乱而撤回撒马尔罕,巴布尔才得以返回喀布尔称王。1510年12月,昔班尼南下波斯的呼罗珊一带,准备配合兴起于亚洲西部地区奥斯曼帝国苏丹塞利姆一世,东西夹击新兴的波斯萨法维王朝,却兵败阵亡。昔班尼的头骨被波斯人制成镶金酒杯,他的头皮被塞满麦秸送往土耳其以示炫耀。
巴布尔趁机向波斯人赠送礼物,要求与萨法维王朝结盟,借以恢复在中亚的势力。波斯人同意了他的要求,巴布尔十分感激。借助波斯军队的援助,巴布尔于1511年10月收复了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史家形容,开始时双方胜负不分,后来乌兹别克人抵挡不住,开始撤退。在巴布尔的命令下,“步兵冲下山来,一面大声喊叫:哈!哈!发出一片震耳的轰响。”最后巴布尔的军队发动冲锋,夜以继日地追击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人被逐出布哈拉,撒马尔罕的驻军闻风而逃。巴布尔进入撒马尔罕城时,“那种壮观和华丽,真是空前绝后。天使们高声喊道:‘和平进来了!’而人民则感慨地说道:‘感谢真主,宇宙之主。’”
可惜,巴布尔不久就被反攻的乌兹别克人打败。巴布尔的敌人高兴地形容:“乌兹别克人的步兵开始从各个角落发出他们的箭支,因而不久伊斯兰之爪扭断了那些异教徒和不信教者的手,而宣布胜利属于真正的信仰。”巴别尔时年三十岁,承认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失败。他“已把失望的脚,踏进沮丧的马镫上”,再度退往喀布尔。巴布尔成了一个流浪者,此后三年的生活正如他在自传里所说:“像在棋盘上一样,在格子之间移来移去。”收复故土的梦想破灭了,巴别尔把注意力转向南方,开始计划在印度进行新的冒险。
动荡不定的战争生涯,锻炼了巴布尔的军事才能,使他特别富于冒险精神。巴布尔在同波斯军队并肩作战时学会了使用火器,又在同乌兹别克人的作战中学会了运用侧翼进攻的战术。他组建了一支受过高度训练的骑兵,他本人就是一个出色的射手。这些条件让他在后来征服北印度的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中亚地区的不断失败,使巴布尔放弃收复故土的梦想,转而准备征服南亚。1516—1519年,巴布尔整编军队、生产火器,伺机进攻印度。
当时的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政权已经崩溃,北印度处在南迁的阿富汗人建立的洛迪王朝统治下。年轻的洛迪王朝第三代君主伊卜拉欣性情暴虐,杀戮廷臣殆尽,引起国内强烈愤恨,统治摇摇欲坠。1519年,巴布尔发动第一次征服印度的战争,翌年又远征旁遮普。这位雄心壮志的国王决定南下征服从阿富汗南部直到旁遮普和印度全境的广大土地。关于这次出征,巴布尔写道:“我以为我看到了一个新世界。花草不同、树木不同,野兽是另外一种类型,鸟类则有不同的羽毛,游牧部落的风俗习惯也属于另一种类型。我感到非常惊奇,的确有不少值得令人惊讶之处。”
原旁遮普总督莱特·汗因不满伊卜拉欣残暴和不断剥夺自己的权力而归顺巴布尔,巴布尔遂以帖木儿继承人的名义占领旁遮普。1524年,巴布尔通过开伯尔山口,横渡杰卢姆河和杰纳布河,进入拉合尔。在莱特·汗等人的合作下,巴布尔继续向德里方向推进;后因莱特·汗倒戈,巴布尔战败,不得不退回喀布尔。巴布尔的征服并不顺利,但他写道:“在远征近伐和开拓疆土的雄心的鼓舞下,我绝不因一两次挫败就无所作为,懒闲地瞻前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