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欧洲的冲突(第8/10页)
德国的梦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经济和政治上的不一致。此外,英国的位置对德国也有非比寻常的军事意义。德国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它所有的内陆河道都已经被充分开发和利用,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内陆水运系统,这个系统的始端是海洋中的一个入海口,因此这个入海口就成了海上贸易进出的重要通道,德国的对外贸易也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沿着敌军军舰的巡航路线我们会发现,德国的北海海岸从埃姆斯到易北河口也就60英里的距离。而波罗的海的海岸线要长得多,但是从大西洋到达这个地方就必须经过斯卡格拉克海峡,它的宽度也不够100英里。一旦发生战争,德国的商船就能在中立的区域里沿着挪威和丹麦的海岸航行,这种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不过德国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威胁,因为无论德国的船队是要去大西洋还是其他大洋,都必须经过不列颠群岛。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的宽度给我们的教训不会变淡,这两个海峡的一侧是英国的国土,其中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海军基地;在苏格兰以北的另外一面上,北海非常狭窄,最宽的地方只有400英里,有些地方甚至不到300英里。一旦英国和德国发生战争,按照当今的国际法,德国的任何船只经过上述的海域时都会被拦截,如果英国成功地封锁住德国的北海和波罗的海,那么德国它与中立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就会瘫痪。对英国来说,只要将离德国不到400英里远的英国港口作为基地,就能在北海上完全钳制住德国,并且对它的两个重要商业城市汉堡和不来梅进行封锁,而在波罗的海的封锁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我们由此就能够看出将波罗的海和北海在易北河口连接起来的基尔运河的军事意义,依靠这条运河,军用或者商用的船只就能从一个海域前往另一个海域而不被敌人发觉,德国的海军也有能力在此集结,来对付分散的敌军舰队。另外,虽然基尔运河没法改变德国船队在北海的处境,但它能够使无法前往汉堡和不来梅的中立国的船只进入波罗的海港口,从那里出发,完整的运河体系就会将货物送到需要的地方;德国的内陆运河连成一片,所以没必要在中途将货物再次装船。基尔运河的伟大意义是,在德国敌人的海军规模不超过德国海军两倍的情况下,它就不能同时封锁北海和波罗的海。如果德国的对手试图封锁这两个地方,那么它的任何一部分都没法和高度集中的德国海军相抗衡,它只能撤退。根据国际法的规定,一旦后撤就意味着封锁失去了法律效力。在再次封锁这些地方之前,中立国的船只就能够安全航行,而且中立国还需要时间得知这种变动,并确认自己在某个航线上的航向是否合法。不过,虽然暂时放弃了封锁,使得中立国的船只可以任意出入北海或者波罗的海的德国港湾,但德国从中获得的好处也非常有限,因为英国和德国的船只在当今世界中占有很大比例,一旦英国和德国开战,中立国的船只根本没有能力满足开往德国港口的运输任务。
德国在北海的海军基地威廉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它和德国海军力量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正做着全面的准备,这让我们感到害怕。不过,威廉港的战略意义是有限的,20多英里长的海岸线将它与易北河口分离开来,这就使得基尔运河作为两个海域间的连接力量有所削减。还有,这些海岸都被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赫尔果兰岛围起来。在1890年,英国将这个岛让给了德国,条件是德国放弃对东非的桑给巴尔岛的要求,到现在为止,它已经成了一个异常坚固的鱼雷艇基地。虽然赫尔果兰岛的海岸线仅仅有30英里,但它所具备的意义远远大于鱼雷防御。
虽然基尔运河的防御意义重大,但这种安全远远不能满足德国的荣誉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就像古巴对美国具有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一样,大不列颠群岛对德国的意义也极其深远。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贸易在内的墨西哥湾海岸贸易将古巴的100英里的海岸包含在里面,这种情况使得美国不能容忍其他国家占有古巴岛。不过随着古巴归属问题的变化和美国力量的壮大,这种担心已经变成了历史,古巴战略重要性依然存在,但至少不会再被某个国家作为海军的战略基地。显然,大不列颠群岛对德国的重要性是持续的。直至今天,英国的海上力量依旧独领风骚,而英国两大政党的长期目标就是保持住这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