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欧洲的冲突(第5/10页)

当时的德国就跟大革命前的法国一样,是一个许多联邦的集合体,这些小联邦之间相互独立。德意志的两个军事强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同时存在,不但没有减缓德意志的分裂,反而加剧了这种状况,传统的思想或者其他种种原因阻止了德国的统一,除非一个国家能够对另一个国家屈服。然而在滑铁卢之战的前三个月,俾斯麦出生了。谁也想不到这个在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事件却影响深远。随着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斗争的延续,它们的追随者将德意志分成了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凝聚力都是依靠两个国家的君主给予的。然而从历史渊源和威信上来看,奥地利显得更加古老,同时它又是德意志的首邦。这两个国家的制度都是君主制,这一制度在法国大革命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

在这方面,欧洲第五大国俄国就更加不必说了,沙皇的权力从来不会受到限制。不过俄国和德意志一样,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专制主义,因为这种政治形势要求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加入一个不负责任的行政官员。过去的10年里,这种弱点给俄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正是由于这种因素再加上不断出现问题的国家机构让俄国这个庞然大物变得奄奄一息。目前的形势是俄国已经被欧洲竞赛的格局排挤出来,同亚洲的国家走到了一起,因为亚洲国家的政治体制同俄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上面简单描述了1815年的局势,这个局势与我们现在的联系是:英国无论是在财力、物力还是军力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势地位;而德国正处于分裂之中,它的政治和商业的发展都相对落后。用德国首相比洛亲王的话来说,当时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强国的称呼。法国从来没有放弃让德国四分五裂的想法,从黎塞留时代到拿破仑时代都没有改变过,拿破仑继承了分裂德意志的政策,只是在行动上稍微有点改变而已。这些情形中包含了决定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而各国所做的使各种势力相均衡的努力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更准确点来讲,是为了依靠自己的优势兵力压垮敌方,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表面上的平衡,其实底下暗流涌动。要改变这种平衡,我们就要学习一下自1908年夏天以来土耳其革命的发展。不光是为了考察这个事件本身,同时也考察西欧各国之间不同的意图、需要和种种猜忌行为,这些行为常常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能够让人一览无余。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在西欧的军备竞赛中被扔到了后面,这种止足不前的原因是由于多年以来的分裂。而在今天,我们发现德国有可能成为一个让其他国家都刮目相看的极权主义强国,它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可能会和西班牙、法国、英国相媲美。不过,德国和西班牙、法国又有着种种区别。法国和西班牙在权力上升到顶峰的时候,只把主要目标局限在欧洲的范围内,而欧洲的全部形势都是跟这些目标有关的;它们在海外的商品贸易也跟欧洲的形势息息相关。德国的状况跟英国也是大相径庭。英国只在海上称王称霸,却从来没有一支同德奥同盟那样强大的陆军力量。

当今德国所拥有巨大的权力优势,不仅是在军事上,也在其他各方面的体制中,而且,德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在世界上发挥重要作用的想法。不过这种想法还没有定型,具体实施它的方法还无从知晓,对于德国人也是这样,所以更加谈不上预测它未来的发展形势了。近期我看到了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是柏林大学历史学教授德尔布吕克所写的《为什么德国建造军舰?》,文章中写到:“光凭借美好的幻想并不能够征服世界。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建立也不是因为对权力的渴求。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发展规律,以至于像贸易和边界上的通行权这些并不重要的东西都会引起冲突,胜利的一方会顺其自然地拓展它的边界,甚至连罗马人都幻想着征服世界。”不过提到法国和德国的战争,虽然这是德国人预料之中的,但是随后战争状况急转直下,德国人虽然有失谨慎,但还是精明地抓住了时机,在有准备的前提下采取了恰当的行动,逆转了战场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