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第4/17页)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倒戈将军”。徐永昌了解刘春荣,知道这位杂牌军头向来都喜欢取巧观望,并非现在才如此,而且他也害怕蒋介石对他玩“先拉、后吃”的一套,叛阎投蒋的可能性很小。

张樾亭的看法与徐永昌相似,他告诉杨爱源:“刘没有什么,适时予以足够补给,总司令(阎锡山)与之妥切联系,时加慰勉,就可以啦。”

二人重新分析了冯玉祥的作战计划。按照计划,晋军右翼为孙良诚、吉鸿昌,显然右翼不会有危险,于是他们决定侧重注意石友三所在的左翼,为此专门调集了两万余人到这一侧作为预备队,名义上是协助石友三、刘春荣攻柳河,实际亦有防止石友三哗变的用意。

料理了晋军这一茬,杨、张又研究起冯玉祥的整体部署。他们发现,冯玉祥这次攻击以“胜败在此一举”为主旨,确实是已经全力以赴,七路进攻部队中,除孙殿英一路较差一些外,其余皆为西北军和晋军的精锐部队。

什么东西都怕细琢磨,尤其是打仗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纵使你力大如牛,还得心细如发。张樾亭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冯玉祥兵分七路的做法值得商榷:“攻击蒋军阵地不分重点,分散平均使用兵力。”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相持对峙,中央军的阵地工事也已经非常坚固,张樾亭指出:“不用拳击而用五指,想戳穿敌人固守的坚固阵地,在一般情况下很不容易,而且时值雨季,万一遇上连绵大雨,河水泛滥,就更困难了。”

他主张:“应该进行重点突破,以柳河为第一。我们须注意这一点,可否请徐总司令(徐永昌)直接与冯谈谈。”

徐永昌对冯玉祥有看法,战前就反对打蒋联冯,自然不会愿意向冯玉祥说这些话。至于冯玉祥方面,也对徐永昌当年投晋不满,就算是徐永昌肯说,也不会听得进去。考虑到这些因素,杨爱源就建议张樾亭直接给冯玉祥写信阐述看法。

冯玉祥在军事上个性很强,对于自己制订的作战计划,一向不肯割爱,不愿放手。张樾亭跟随冯玉祥的时间虽不算多,但深知他这个毛病,所以认为光写信无效。

在杨爱源的坚持下,张樾亭还是写了一封信派人给冯玉祥送去。之后果然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对于打仗这件事,如果冯玉祥能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他就不叫冯玉祥了。在布置这次总攻的时候,冯玉祥就对整个战局做了一番梳理,他认为主要战场和过去没有什么差别,仍然是陇海线第一,津浦线第二,平汉线第三。

徐州作为陇海、津浦两线的枢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要点。如果能将徐州攻下,津、陇两路即可联成一气。西北军与晋军会师徐州,乘胜南下后,影响所及,平汉线的那支杂牌军团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到时纵不能全取天下,最低限度,大江以北也不会再有中央军的立足之地。

如同作战计划中所显现出来的,冯玉祥对这一战役下了最大决心,除在平汉线控制一定兵力外,所有兵力都被他使用到了陇海线方面,以期一鼓作气地攻下徐州,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多米诺骨牌

8月6日,冯玉祥在陇海线上发动全线总攻,时称“八月攻势”,其攻击重点并非柳河,而是宁陵。

攻势发起时,中央军在宁陵方面的很多主力部队已被调去津浦线,填补空白的多为新练部队,缺乏阵地战经验,遭到猛烈进攻后,稍遇挫折,就因不能沉着应战而溃退下去。

旗开得胜,不由得北方的政客们不欣喜。8月7日,虽然冯玉祥、阎锡山均因指挥军事而双双缺席,但扩大会议仍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得以正式召开。会议选举汪精卫等七人为中央常委,汪精卫同时出任组织部秘书主任。经过一番酸甜苦辣的争斗,这位常常自称“生平不识畏惧”的“革命家”终于如愿以偿地坐上了党魁之席。

第二天,改组派又在北平中山公园为他们的精神领袖举办了欢迎会。大会主持人在致辞中称,汪精卫的到来,“如同增加我们前线二十万兵力”。

当年孙中山从欧洲带来了革命精神。致辞中说,汪精卫这次到北平与之相仿,“也是带来革命的精神”,“汪先生到了以后,倒蒋问题即可解决,国民革命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