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第12/17页)
从豫南的万选才旧部、樊钟秀旧部,到豫西的那些亦兵亦匪的各类杂色部队,均手到擒来,一一收编,西北军的外围防线由此开始逐渐瓦解。
外围一旦得手,张钫便按照预定计划,抽调部队到豫西、豫南实施游击战。所有这些行动都是在一两周内完成,冯玉祥果然如张钫所说的那样,起初犹豫彷徨,等到要想办法加以阻止时,局面已经变得难以收拾。
前线的军事形势窘迫,后方的政治活动也不如意。本来阎锡山曾想靠汪精卫的帮助,以扩大会议的名义,在北平搞出一个声势浩大的阵营,可惜汪精卫虽然写起文章字字珠玑,谈起问题也天花乱坠,但做起实事来却问题多多,而且汪本身的号召力也还嫌不够,从而导致扩大会议的热度和对外界的吸引力一直呈下降趋势。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汪精卫反过来也觉得阎锡山太过刁滑,很难抓住。据说汪、冯曾在某处进行了单独会谈,汪以国民党军事领袖许冯,冯则对汪说:“汪先生当然是孙中山先生的继承者。”
按照这种说法,汪精卫有意绕过阎锡山,以西北军为军事本钱与蒋对抗,为此他还在得到冯玉祥同意的前提下,专门派了一些改组派人员到西北军中去做工作。
不管传说到底是真是假,阎、汪都不再对扩大会议寄予很大希望,而想专靠军事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只有负责具体事务的人还在继续较真,比如冀贡泉。
关外的风向
在扩大会议的开幕式上,与会者选出了七人常委,但名单公布之后,南方的唐绍仪和东北的张学良都未有接受或不接受的表示。
唐绍仪乃北洋和国民党的双重元老,选他只是借其名望,有没有其实并无所谓。张学良就不同了,这尊菩萨是不能缺位的。这时正好顾维钧、汤尔和、罗文干应邀来到北平,他们都是公认的张学良身边要人,与张学良的关系非常接近。冀贡泉便想到,只要能把这三人拉进内阁当部长,就可以在实质上看成是张学良接受了阎锡山对他的委任。
冀贡泉将这一设想向阎锡山进行了报告,并在阎允许的情况下,在阎公馆宴请了顾维钧、汤尔和、罗文干。
不久阎锡山和赵戴文回太原商讨成立政府的事,冀贡泉则作为阎的代表继续留在北平,以照应扩大会议的一干事宜。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接到车站打来的电话,让他立刻到车站去进行谈话。
电话是冯玉祥的代表薛笃弼和阎锡山的代表贾景德打来的。二人正在去往东北的途中,列车就要东开了,他们说想在车上同冀贡泉讲几句要紧话。
冀贡泉感到非常吃惊:不是马上就要成立政府了吗?薛、贾这时候跑东北去干吗,而且行色又是如此匆匆?
等冀贡泉赶到车站,听薛、贾一讲,方才知道原委。
原来这就是太原商讨的结果。阎锡山已经做出最后决定:暂不组织政府,而先由薛、贾出关去请张学良共商大事,得到张学良的同意后再组织政府。
吃惊立刻变成了失望,冀贡泉就好像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当即表示反对,认为薛、贾出关毫无意义和价值。
张学良会因为薛、贾出关相请,就答应入关合作吗?怎么可能,要知道蒋介石也在派人请他倒阎、捉冯、赶汪呢!
冀贡泉说:“小张(指张学良)正处于两难关头,你们(出关)顶好的结果,就是把扩大会议停滞起来!”
最坏的结果呢,只会适得其反,“小张先你们入关”,不过不是助阎,而是助蒋。
冀贡泉劝薛、贾给太原发电报,阐述自己的这一意见,但薛、贾表示阎锡山决心已定,不便再多此一举。
冀贡泉自受邀组织扩大会议以来,投入了极大热情和精力。预感到扩大会议将因此停滞,他不由得悲愤交加,当场很生气地对薛、贾说:“去吧!我将‘见君之出而不见君之入也’!”
其实就算薛、贾给太原发电,阎锡山也注定不会改变主意了。他的一位幕僚告诉别人:“老总认为当前的任务完全要靠军事。军事不是靠硬打,关外的风向好不好,关系成败很大。”
由于拉拢张学良的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山西方面都对此感到非常紧张。阎锡山虽然嘴上说只要张学良能够继续保持中立,“主张公道”,不转方向即可,也不一定要参加反蒋战局,但心中已十分焦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