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一石掀起千层浪(第16/27页)
徐永昌和赵戴文的意见原来的确是完全一致,但那还是在放冯玉祥回陕,或者说决定打不打之前。现在冯玉祥已经回陕,蒋阎也已经决裂,“打不打”早就变成了“如何打”,这时怎能再轻易动摇决心?
赵戴文虽然大多数时候头脑都很清醒,但作为一个文人本质的政客,有时亦不乏腐儒之见。在徐永昌看来,蒋介石派赵戴文回晋,不是不知道阎锡山起兵在即,已难以勒住缰绳,他是故意安排了一场阴谋:先以造反的罪名吓住赵戴文,再通过赵戴文吓住阎锡山,这样无论阎锡山最终出兵与否,最后对内对外的威信都将一落千丈。
除了影响威信外,徐永昌料定,在蒋阎决裂之后,蒋介石必然已抱定一劳永逸地消灭阎、冯、李等各大实力派的决心。若是山西方面就此软下来,让蒋介石得寸进尺,各个击破,后果将更加不堪设想。
过河的卒子难回头。到了这个阶段,徐永昌表现得义无反顾。他对周玳说:“我看现在打起来,纵然败了,还可以退守山西。如果在双方打得精疲力竭时,讲和也容易,况且我们不一定失败。他(指阎锡山)为什么不在这些方面多考虑考虑呢?我是新媳妇,不好说话,还是由你力谏才好。”
周玳作为代表,向阎锡山陈述了徐永昌及各将领的意见。阎锡山听后深为动容,随即召徐永昌入府进行详细商讨。
各方面代表闻知因为赵戴文来晋,阎锡山在讨蒋上又产生动摇,也纷至沓来,对阎进行游说。
这个攻击赵戴文:“赵次老是一个十足的书生,蒋介石表面上对他恭维备至,连走路都予以照顾,如出门口和上下台阶,蒋介石必亲自扶持,赵次老受宠若惊,早就迷糊了。他不晓得这是蒋介石惯于使用的虚伪手段,所以他对蒋也就忠心耿耿了。”
那个让阎锡山放宽心:“蒋的内部情况,决不是铁桶子,除了少数嫡系之外,都是同床异梦。至于那些杂牌军队,更不会为他卖死命,千万不要再犹豫。”
阎锡山至此才拿定了讨蒋的最后决心。他对王树翰这样解释:“前电所以暂行缓发,系因赵次陇(赵戴文)由南京返太原,劝我慎重行事,不得不略加考虑,但我反蒋已具决心,必须照前进行,所以仍请汉卿(张学良)支持。”
你以为讨蒋是儿戏吗?一会儿这,一会儿那的。张学良认为阎锡山对他缺乏尊重,纯粹在耍他玩,因此内心十分不满。针对阎锡山“照前进行”的要求,他没有做出任何肯定的答复,只表示他本人决不参加内战。
联络张学良的大事,就这样让赵戴文给贻误了。阎锡山悔恨交加:“唉,次陇早也不来,晚也不来,偏偏这时来,太不利了!太不利了!”
一片大好
蒋介石派赵戴文回晋,虽未能改变山西联冯讨蒋的结果,但却为他自身在拉张的竞赛中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隙。方本仁在2月底再到沈阳,自此一直到东北军入关,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他始终驻于关外,除负责搜集北方情报外,也从未放弃对张学良进行拥蒋的游说。
此时蒋氏幕府中已产生出一个观点,即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拉拢取观望之势的张学良。在这一观点上,吴铁城和杨永泰基本一致,吴铁城凭借两赴东北的经验,更认为如果像方本仁那样,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打动东北君臣是不够的。
3月中旬,吴铁城第三次奉命前往沈阳。这一次,他是在花钱方面得到财政部长宋子文的同意后才成行的。一到沈阳,吴铁城并不急于对张学良进行说项,而是整日在所下榻的饭店里与东北军政要员们欢宴赌博。
东北军政界赌博之风十分盛行,上至张学良,下至一般官员,几乎没有人不打麻将、玩牌九,而且赌资不小。吴铁城与张学良的重要幕僚顾维钧、汤尔和等人一起搓麻将,输赢常在数千元之巨。
吴铁城是麻将桌上的高手,也常常是当仁不让的赢家。如果那天他赢了钱,除留下五百元作为酒宴开支及赏钱外,其余全部退还;而一旦输了,则痛快掏腰包付账。
有一次吴铁城举行宴会招待东北要员,一共开了十几桌。饭后打麻将,他在每张桌子的四个抽屉里各放两万元,给要员们做赌资,输赢在所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