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键时刻(第17/21页)

按照“李白”的真实想法,这四中全会最好永远都不要开,让他们控制的南京特委会和武汉政治分会一直维持下去。可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便只能给政敌们出难题。

“李白”坚持要到南京开会,是因为当时南京只有新桂系的少量部队,他们预料蒋、汪必不敢冒险来开会。

“李白”自己的政治手段不高明,就以为人家也一样,殊不知蒋、汪特别是蒋,在这方面要比他们高出好几个段位。蒋介石探知南京卫戍司令贺耀祖正在津浦线上指挥北伐,便让贺耀祖的军校同学给他写信,约其赴沪商谈。

贺耀祖原来和蒋介石的关系并不深,但他对新桂系大肆揽权和扩张地盘的做法十分不满,接信后立即决定“拥蒋抑桂”。为谨慎起见,他分别探询了刘峙、顾祝同的态度。刘、顾都是第一军的核心将领,也都是蒋介石的铁杆亲信,二人对贺耀祖的决定表示完全赞同,并催促他迅速行动。

贺耀祖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返回南京,在打发新桂系留京的部队开赴汉口后,重新部署了卫戍事宜。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上海,与蒋介石进行了秘密会谈。

根据会谈结果,贺耀祖在南京向国民党二届中央委员发表了一个通电,希望他们速来南京开会。“李白”狂妄自大,事先也想不到贺耀祖敢行此大事,等他们发现时,已无法阻止全会的召开。

明争暗斗

蒋介石此番卷土重来,在北方得到了冯玉祥、阎锡山的共同支持。早在蒋介石从日本回国之前,冯玉祥便把一份拟好的电报稿发给阎锡山:“我愿意请蒋介石回国来,不只请他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我的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也愿意归他指挥,你喜欢不喜欢?”

论历史,阎锡山加入同盟会的时间比蒋介石还要早,但他有别于蒋介石等人之处,在于其政治立场一直随时局在变化。特别是在南方革命军陷入低潮的阶段,他曾一度退出国民党,附从于北洋,后来虽然重新与南方建立了联络,但因畏于奉军仍迟迟不敢明白地表示态度。

直到革命军在龙潭战役中取得大捷,阎锡山终于认识到北洋政府的垮台只在顷刻之间,这才坚定了加入南方阵营的决心。和冯玉祥一样,他也非常清楚蒋介石的分量和价值,知道和这样的南方实力派人物结盟意味着什么,因此在看到冯玉祥的电报后,便立即复电,表示愿意共同署名。

冯玉祥、阎锡山的支持,刘峙、顾祝同、贺耀祖等人的拥戴,令蒋介石十分高兴,现在让他不满的就只剩下了那位曾经视之为嫡系亲信,可是在“逼宫”中又态度暧昧的何应钦。

蒋介石怀疑:这小子对我复出一点都不热情,莫非是铁了心要和我分道扬镳啦?

他让人给南京的李仲公写信:“介公有事请兄来沪一谈。”收到信件后,李仲公迅即赶到蒋介石位于上海法租界的临时住处。

李仲公曾做过蒋介石的文案,同时与何应钦的私谊又不错,能够在蒋介石、何应钦之间沟通关系。蒋介石问他:“你见了敬之没有?”

李仲公回答:“敬之已来沪,但还未见着。”

蒋介石的口气突然变得严厉起来:“现在冯焕章(冯玉祥字焕章)、阎百川(阎锡山字百川)对我的拥戴电已经发出,我准备即日入京,为什么他还不发?你去问他,他在打什么主意!”

李仲公听后赶紧替何应钦解释:“没有别的,这正说明敬之在政治感觉上的迟钝,我这就去催他将拥戴电立刻发出。”

蒋介石满意地点点头,说:“好。”

李仲公就去找何应钦。他先择蒋介石的话中不算难听的部分复述了一遍,然后说:“他专等第一军将领们的拥戴电入京,冯阎都发了,你为什么还不发?”

何应钦回答道:“我就不像他那一套独裁专制的作风。第一军发拥戴电,我得先问一问经扶(刘峙字经扶)、墨三(顾祝同字墨三)等前方将领,他们的复电还没有到,所以暂时没有发。”

李仲公一听急了:“他上次因为健生(白崇禧)逼他走,而你未曾支持他,已经对你不满。你再这样做,岂不更增加了他对你的疑心?黄埔军和你都是他的灵魂,你现在却说发拥戴电还要征求将领们的意见。这样的理由,怎么好拿去回复他?我看,你今天必须把电报发出才好,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