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打蛇打七寸(第7/20页)
瓦西里的壮举被认为是苏军攻下密山要塞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后他因此被授予了“苏联英雄”的称号。事实上,苏军士兵舍身堵枪眼的例子在远东战役中并不少见,有西方学者研究认为,这与苏军嗜饮伏特加且战前也要喝酒有关——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士兵就常常仗着几百克伏特加的酒劲,以极其无所谓的态度迈向死亡,当时连德军都对此感到惊愕不已。
抛开舍身堵枪眼的行为,是否真的会对整个战斗过程具有决定性作用不谈,西方的这种分析显然对苏联红军作为党军的特点,做了有意无意的忽略。在过去的沙俄军队中,率领部队前进的是现役军官,在部队中这些军官越多,它的战斗力越强。苏军则不同,站在部队前头的已经不是现役军官,而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这样苏军呈现出的特点就是党团员越多,战斗力越强。
根据苏联公布的资料,苏联远东军中党团员人数超过八十八万,占全军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舍身堵枪眼的“苏联英雄”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党团员。
雪上加霜
苏军的狂飙突进和己方军事部署的临时调整,令前线日军更加慌乱。一乱就特别容易出错,正在穆棱构筑防线的第一二四师团长椎名正健为了阻挡苏军的进攻,急急忙忙地下令炸掉了穆棱河的大桥。结果,从绥芬河要塞逃出的日军残部无法过河,从要塞转移出来的一批重型装备都只能扔在东岸,其中包括防守时急需的几门新式榴弹炮。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牡丹江重炮联队。清水将这支特种部队临时配属给第一二四师团使用,可是重炮联队没有牵引车可运送大炮。害怕大炮落入苏军之手,联队不得不忍痛将所有的六门重炮予以炸毁。
相比于苏军,日军的火力本来就偏弱,一下子又损失了这么多大炮,真可谓是雪上加霜。
第一二四师团的炸桥之举并没有能够使红旗第一集团军放慢进攻节奏。8月10日下午,进展最为顺利的步兵第二十六军新编了一个军先遣支队。先遣支队由坦克旅、自行火炮连、冲锋枪连和工兵排编成,行动极为迅速。他们很快就渡过穆棱河,在摧毁一个日军支撑点后,突入了穆棱东北郊。
日军从第一二六师团调动了约一个步兵联队的兵力,凭借已有的防御阵地进行抵抗。此时,苏军的轰炸机部队开始发威。
由于日军的火炮口径远远比不上苏军,其仅有的高射炮阵地事先已被摧毁,加之空中又缺乏日军航空兵的保护,这使得苏军轰炸机如入无人之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地面火炮、防御工事实施打击。
先遣支队的T-34坦克亦不遑多让,轰炸机料理不到的空白之处,都由它们来填补,日军的火力点逐一被其击毁。
城外的防御阵地守不住,日军只得撤入城内。晚上8点,苏军的另外两支师属先遣支队也兵临城下。
一个小时后,苏军从东、北、南三面同时发起攻击,从而一举拿下了穆棱。在穆棱之战中,士兵齐甘科夫的表现最为出色。当时他正作为一名冲锋枪手,搭乘一辆T-34坦克往前推进,途中,他和战友遭到了一个小队的日军的袭击。
齐甘科夫以抵近射击的方式,用冲锋枪近距离射杀六名日本兵。之后子弹打光了,他又拔出随身携带的芬兰刀,在肉搏战中独自格杀了三名日本兵。战后齐甘科夫被授予列宁勋章,所使用的冲锋枪和芬兰刀也被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博物馆予以收藏。
8月11日,步兵第二十六军主力逼近穆棱,军先遣支队则开始沿着仙洞会让站的道路,向第一二六师团的退却部队进行追击。
第二天,先遣支队到达会让站附近的无名高地,随即便遭到了高地上日军的阻击。经过激战,苏军成功地压制住高地日军,夺取了会让站。
之后先遣支队的二五七坦克旅一马当先,向桦林车站开进。
此时,从密山和绥芬河要塞撤出的日军以及日军指挥部临时调集的防守部队,都在奉命向牡丹江集中,其中不仅包括第五军所属的第一二四师团、第一二六师团、第一三五师团,还有警卫部队、铁路警备队和各种后勤部队。桦林车站乃是各路日军撤向牡丹江的必经之路,按照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步兵第二十六军必须马上攻下并坚决守住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