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6/16页)

眼看着杉山承诺的两个月就可以结束的战争,拖到了四年还不止,天皇裕仁心里就不是个滋味,以至于一提军队动员就皱眉头。当着两位陆军大佬的面,他显得很不放心地说:“这里也增兵,那里也增兵,就没有重点了。兵力过于分散不太好,而且兵力增强的结果,关东军更会乱插手了。”

裕仁内心不想增兵,更不想关东军翅膀长硬后不听使唤。可是从诺蒙坎战役的结果来看,如果不增兵,一旦对苏开战,关东军现有的兵力根本就做不成什么事。

思虑再三,天皇还是答应了陆军的要求。至此,“关特演”的一切必要手续都办完了。

就在日本军部下达第一次动员令之际,被派往德、意进行考察的军事代表团回到了日本。这个代表团以山下奉文为首。山下在谈到德苏战争的形势时,认为德国占绝对优势,并且还打着手势说:“柿子虽然是涩的,但还是把它摇下来为好。”

据说,在场的东条小声说了一句:“我能充分理解。”之后就转身走开了。

除山下外,日本驻苏使馆的预备役中将建川美次也说:“莫斯科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一个去过德国,一个常驻苏联,他们说的话自然要比其他人更具分量。参谋本部于是认定,苏联不可避免地要由远东向西线增兵,进攻苏联迫在眉睫。就连一向主张南进的海军都开始为对苏战争做准备,专门成立了第五舰队。

苏德战争开始时,德苏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也好,日苏签署的中立条约也罢,都没有过期,一方进攻另一方按道理是违约的。可是国际条约这东西,实际上也是防君子难防小人,而德、日、苏这三个国家哪一个也称不上君子。

互不侵犯条约尚且可以说撕毁就撕毁,比它低一个档次的中立条约就更加不保险了,何况签约方还是德国的轴心伙伴。德苏战争爆发的第一天下午,苏联远东军就在伪满东部边界上忙碌起来,他们动手把原本间隔达数百米,分散孤立的碉堡连接成了碉堡群,以进一步加强防御阵地。

此后,苏联驻日大使每隔十天就要拜访外相松冈一次,质问他日本到底能否遵守中立条约。

松冈是日苏中立条约的促成者,但他同时也是对苏开战的积极支持者——当初面对斯大林勒索时的应承有多爽快,如今咬牙切齿的表情也就有多难看。到第三次会见苏联大使时,松冈干脆说:“我认为,日苏中立条约不适用于目前进行的战争。”

松冈这样回答,人家还敢不加以戒备吗?至7月12日,远东红军只调走了五个狙击师和五个坦克旅。与苏德战争爆发时的远东兵力相比,前者只占百分之十七,后者只占三分之一。

“关特演”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动员令的传达一律禁止使用电报,连词句都特意进行了改动,比如“补充召集”改成了“临时召集”,“动员”改成了“临时编组”。原先对于应征的士兵,都要举行壮行会和送行会,现在也予以禁止。

日军挖空心思保密,苏军则使尽手段解密。尤其是“关特演”之后,苏联加强了对日的情报侦察工作,不仅派往伪满的地下情报人员显著增加,而且军用飞机的越境侦察活动也十分频繁。从7月到年末,苏联飞机的越境侦察多达三十次,是上半年的两倍。

在初步获悉“关特演”的内幕之后,苏联远东军又在碉堡群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反坦克设施。日军坦克在诺蒙坎战役的表现其实只是一般,但是因为苏军在西部前线吃足了德军坦克的苦头,导致对坦克战特别敏感。如果不在远东挖上几道反坦克壕,设置上一些反坦克障碍物,他们自己心里都觉得不踏实。

在第四次诺蒙坎战役中,朱可夫曾选择星期天发动“八月大攻势”,并一举击垮了关东军。为了防止关东军如法炮制,一到星期天和节假日,苏联远东军地面部队都要采取严密的警戒措施,空军值班部队则要进入一级战备装态,也就是飞行员直接在飞机驾驶室里待命。

有如东京的夏雨

日本是一个感性的民族,岛国的政治家们在思维上也往往自相矛盾,缺乏必要的逻辑性。7月2日的御前会议就是一个典型,天皇和近卫一样,本来都希望美日谈判继续进行并取得成功,但最后做出的南进决定却是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