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时事如棋局局新(第14/16页)
改变作战部署,并不像在棋盘上摆棋子那么简单。多年来,关东军都是以进攻的姿态在中苏边境加强战备,突然要让他们把散布在“满洲国”东部、北部的部队撤到南部和西部,同时还要转移军需物资、重新修筑防守阵地,岂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最后一项,材料缺、人员缺,什么都缺,让总司令部备感焦虑和不安。
经过一番筹划,山田决定对原关东军筑城部予以加强和改编,重新组建成关东军建设团,然后以建设团为主,在通化一带进行城防构筑,重点是修建最后抵抗阵地的复廊工事。
从6月末开始,关东军又动员了三万伪满洲国军,强抓了一批劳工,试图加快进展。人是有了,但建筑材料还是不足,加上期限实在太短,所以一直到7月末,这些工程中的大部分仍停留于纸面计划。
相对而言,兵力配备要比军事工程来得方便。大本营通过由中国关内战场抽调、重新组建和动员等措施,使原本已近乎于空壳的关东军扩充至七十五万人,师团有二十四个。
不过这些新组建部队不管编制还是装备、素质都极差,里面居然还有十几万人没有枪,新兵则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太小。按照陆军省的评价,其战斗力尚不及以前精锐师团的三分之一。如果加以换算,那二十四个师团也仅相当于过去的八个半师团。有人称他们是“用竹枪武装起来的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与此同时,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劲旅被从西线调到东线。自5月起,苏联远东军的实力更呈直线上升之势,到7月末,关东军估计远东红军的总兵力与上一年相比,已差不多翻了一番,达到一百三十万人。部队全部进行了换装,装备有新式的T-34坦克和其他技术兵器。
二战结束后,一位苏军军官听到关东军的这个估计后,歪着头笑了:“(苏联远东军的兵力数量)实际上比关东军估计的还要多。”
7月17日,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美英苏三国举行首脑会议,史称波茨坦会议。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发布了《波茨坦宣言》。这个共同宣言劝告日本无条件投降,声明如不投降,将给予日本以最后的打击,使日本本土完全毁灭。
由于苏联当时尚未公开对日宣战,所以未在宣言上签名,最后确定由三国共同发表,即美英中三国——中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讨论,但宣言发表前,已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
《波茨坦宣言》发表后,日军大本营对苏联的态势重新进行了研究。尽管中立条约还有一年的有效期,然而鉴于西伯利亚铁路的军事运输越来越活跃,大本营估计苏联完全有可能伺机参加宣言,也就是对日开战。
原本以为苏军在年内不太可能发动进攻,现在“综合军政方面情况来看,今年秋天苏联极有可能对日本采取行动”。

出席波茨坦会议的三国首脑,自左至右,分别为英国首相艾德礼、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也称“苏联总理”)斯大林。
秋天就要到9月份了,这说明大本营仍然不相信苏军会在8月份动手。他们认为过了雨季之后,天气较为干燥,那个时候更适合于苏军发动攻击。
相比于大本营,关东军的判断更为乐观。他们相信即便到了秋天,苏联的行动也只会限制于小打小闹,因为不等到11月,苏联远东军的后方部队不可能做到完全集结。
11月,中苏边境已经冰封雪冻,同样是不适宜于打仗。照此推演,苏军的大规模进攻非得等到第二年(1946年)春天开冻以后不可。
俗语道,梦是心头想。与其说这些都是关东军的推测,不如说是他们想要的推测更好。正如关东军参谋草地卓吾所言:“我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如果苏联马上来打,我们真难以应付。倘若再过一段时间,(关东军)在编制、装备、训练上或有所改进。”
于是关东军的上上下下便只能心存侥幸:“但愿苏军在今冬以前不来打!”
日军大本营和关东军都不会想到,斯大林所设定的对日开战时间就在8月份,即他们估计的进攻准备期内。
烧着了的老房子
7月16日,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前一天,杜鲁门在柏林接到了一份绝密电报:“确诊尚未完成,但结果满意且超出预计。”这是事先设置的暗语,表明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已经试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