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是靠希望活着的 (常德会战)(第4/16页)

不但如此,一到秋收季节,五十七师还会分派士兵帮助农民收割稻谷。所有去帮忙的士兵都自带农具和食物,饭也自己煮,拒绝地方上予以招待和给以报酬。

身为少将师长,余程万本身就起到了表率作用。他不像有些国民党军官只会坐在司令部里打麻将或陪姨太太,而是经常深入民间,了解民情。

常德是湘西重镇、川桂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汉失守后,其战略地位更为突出,因此驻军不断,历任驻防部队也无一例外地都要构筑防御工事,这对当地政府和民众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每当驻军需要当地协助时,都只派下级军官与县政府打交道,这些军官尽管官衔不大,却动不动就打官腔,摆架子,吆五喝六。

余程万不是这样,他都是亲自登门拜访,而且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如果需要地方上供给构筑工事的材料,他一定会问有没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派部队帮忙运输。

岳其霖有一次身患虐疾,在常德又买不到治疗虐疾的奎宁,余程万竟然亲自为其找到草药单方,又在探视时送来,从而救了岳其霖一命。对一个普通的县政府工作人员都是如此,遑论对待其他人。

大战来临之前,余程万自然而然地把保护常德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到了首位,当局势日趋紧张之时,他便在县政府的配合下,动员城内居民进行疏散。

从抗战初期常德遭日机轰炸起,城里的商贾富户就已携家迁居乡间,留在城里的只是一些机关职员、贫民与小商小贩。余程万的要求是这次全部疏散,城内不准留一人,不肯走就强制疏散。

为了迅速疏散,五十七师还派士兵帮助老弱居民搬运物资,其间不向民众收取分文报酬。常德城南为沅江,出城需要渡河。渡河船上也有五十七师的士兵在维持秩序,每船一兵,不许船户贪财超载,也不许向乘客趁机勒索多收船费,因此渡河时秩序井然。

县政府与五十七师相处融洽,县长戴九峰和余程万私人之间的关系也很好,戴九峰不仅尽力协助五十七师部署防务,做好战备,还对余程万说:“你守常德,我与你共同抗敌,我们一起与城池共存亡。”

戴九峰说到做到。在县主任秘书带领县政府人员出城疏散后,他和警察局长、岳其霖三人以及百名警察留了下来,分别协助五十一师防守城内和城外的飞机场。

截至11月10日,城内老百姓已疏散一空。五十七师官兵各就各位地驻守于第一、二道防线,只在陡码头和小西门两处设置岗哨,严禁闲杂人等出入,以免影响布防。

在日军合围的头天晚上,负责机场一块的岳其霖为了向戴九峰请示,凭借特别通行证进入城内。此时全城一片漆黑,且静得可怕,他用手电筒照去,发现街道上由于无人行走,有些地方已经长出绿苔。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士兵敢于擅自闯入民房或盗窃财物。

以火攻毒

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王耀武曾组织参谋团学习第十军守卫长沙的经验,时隔两年,以防御见长的五十七师也担当了城市守卫者的角色。

历来驻防常德的部队都是各搞一套,推翻原来的,再重新构筑新的工事,而且他们喜欢把防御地域拉得很远。这在防守专家看来都是愚蠢的做法:另起炉灶,在劳民伤灾的同时,阵地也不一定就比原来更坚固耐用;防守阵地过广,只会摊薄防守兵力,增加被敌攻击的空隙。

余程万化繁为简,他将所属三个团的主力集中起来,分别拨至三面——常德防御为背水作战,城南有沅江为天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防守压力,只须在东、西、北重点设防即可。

防御阵地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外围城郊据点,第二层为城垣核心阵地,第三层为城内从东到西的街道。按照第十军守长沙的经验,还在各据点构筑出许多钢筋水泥碉堡。

自11月18日拂晓起,日军开始向常德城郊迫近。五十七师工兵营事先在城郊道路上埋设了大量地雷,使得日军在行军过程中就接连出现伤亡,也相应减缓了其前进速度。

战斗打响之前,余程万亲自到外围阵地视察。当来到位于西北郊沼泥湖阵地时,他对一七〇团连长上官英说:“沼泥湖阵地的坚守,对常德保卫战至关重要,希望你连务必死守,要有勇猛杀敌的精神和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