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二篇 永远的“林旺爷爷”一头大象的故事(第2/5页)

林旺,1960,在台北木栅动物园。

林旺还有生日呢,萨,你猜猜看,“林旺爷爷”的生日是哪一天?公布答案:10月31日,动物园估算出来的,其实是刻意放在蒋介石诞辰纪念日,这天是我们那儿的假日,刚好可以让“林旺爷爷”与民同乐,很多人会在那天到动物园看“林旺爷爷”吃甘蔗大蛋糕。

动物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情深,林旺的老伴马兰走后,林旺显得情绪落寞,过了三个月,也就跟着走了。

萨相信吗,林旺走的那天,许多老人、大朋友、小朋友都到动物园送这位“老爷爷”最后一程,它的房舍前堆满了鲜花图画卡片,许多成年人甚至频频拭泪。

台湾不是林旺的出生地,但二十多岁即来台“定居”的它,却早已是我们的一分子了。

当电视台播出那些掉泪的镜头时,远在太平洋另一头的我,跟着为之动容。

有一种回忆,很单纯,很实在,不用看族群,不用查血统,却可以紧紧地把好几代人的心融合在一起。

老公和萨同年生,看了萨写的,有点想今年带小朋友去北京动物园,让他们看看爸爸小时候记忆里的大象、猩猩、熊猫,或河马……

北宸

信写完了,萨苏的文章却迟迟没有写完。当然,他最终还是写完了,在文章中还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不能把它写完。

林旺不仅是一只象

林旺,是一只亚洲象。

接触到林旺,萨可以说是从一个非常古怪的角度,那就是——战争。

亚洲象以温驯著称,怎么会和战争联系起来了呢?虽然古代的时候有人动过用大象打仗的念头,但在亚洲这种做法历来是杀人三千自损一万。这是因为驯服的亚洲象性情相当温和,遇到战阵往往不愿冲向敌人,一遭打击就会本能地向主人靠拢——结果是踩死了大量自己人,弄得不可收拾。于是用大象打仗这种事儿,终于没有流行起来。

我注意到林旺,是在研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历史时。当时,我意外地发现双方在战斗中都使用了大象。中国远征军败退印度时,有一个被打散的小军官曾在当地人帮助下组织了一个游击队,用大象掀日军铁轨。但大多数时候,双方都仅仅使用大象运输物资,因为它们的性格并不适于在前线作战。这其中,日军使用大象向前线运送给养的情况较多。

缅甸日军的大象运输队

日军大象主要来自当地的木材公司。缅甸的木材公司一直使用大象搬运贵重的热带硬木。林旺,就是这种情况下被日军征用的一头亚洲象,所以,它最初也不能算是一头野生大象,从阶级属性来说,应该算是“印缅木材公司”的一名“林业工人”。

根据台湾方面的记载,大象林旺是在缅甸作战中和12头伙伴一起,被中国远征军俘虏的,但是记录得语焉不详。这几乎是台湾文献谈抗战历史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甚至一些非常精美的图书,也不肯用心去考证一下史料,其原因很让人迷惘。

其实,林旺的归汉,是可以查到具体情节的。它应该是原服务于日军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作战中,为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所部俘虏。林旺当俘虏可不是丢人的事情,确切地说,远征军是救了它一命!

当时的日军第18师团,在胡康河谷节节设防,阻击东归心切的中国远征军,但无论兵器还是后勤,都无法与美械化的中国新一军、新六军对抗,所以被打得不断败退。第18师团的后方基地孟拱到前线,仅仅依托一条简易公路进行补给,由于日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公路又不断被中美空军炸断,能够在林中小径行进的大象就成了重要的运输工具。

在日军中,大象们的日子可不好过。按照日军18师团辎重兵部队的报告,由于道路崎岖艰险,使用大象运输,它的负重能力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一头只能背负250至300公斤的物资,时速五公里。与中国军队在拉加苏、“李家寨”等地对抗时,运输兵要翻越险峻的万塔格山,大象是人背肩扛以外唯一的运输工具,一次到前线往返要两天的时间。由于战局对日军日益严峻,日军往往强行让大象背负500公斤以上的物资,结果许多大象很快出现“鞍伤”而不能使用,到中国军队进攻孟拱的时候,在前线的大象已经从将近一百头减少到了十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