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密支那松山(第4/7页)
对付这支部队已经令缅北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十分头痛,但,另一个方面中国军队的攻势,又如泰山一样当头压来。
就在密支那激战过程中,驻扎云南的第二期中国远征军(相对于1942年在缅北作战的杜聿明率领的第一期远征军),也开始了滇西大反攻。这一接应驻印军会师缅北的会战,成为中国本土战略反攻开始的号角。1944年4月14日,军政部长兼参谋总长何应钦签署了“怒江攻势命令”,下令部队开始向滇西反攻。

滇缅战场上的美国将军和中国伤员

滇缅战场的特殊景观——美国医生,缅甸护士,中国伤员。

卫立煌等在怒江前线视察

日方资料中的中国远征军(第二期)总司令卫立煌
承担滇西反攻作战任务的,是远征军Y部队。
按照史迪威的计划,将为中国首先建立三支现代化美械装备部队——孙立人、廖耀湘指挥的驻印军远征军称为X部队,在云南的所谓Y部队,以及准备用于广东广西反攻的Z部队(最终因史迪威去职而没有建立)。
在滇缅战场上作战的,主要是X部队和Y部队。据说史迪威曾这样对驻印军解释:“X+Y便可决定缅甸的命运,X部队从缅北打过来,而Y部队从滇西打出去,于是缅甸就解放了。”
担负滇西大反攻的中国第20集团军、第11集团军都属于Y部队,其装备因为依赖驼峰空运所以比驻印军稍差,但比之其他部队则堪称翘楚。两个军分别将军部移至保山瓦房街与保山板桥附近。作战命令下达后,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卫立煌上将亦由楚雄移至保山马王屯就近指挥。

密支那反攻中摧毁的日军车辆。由于地形原因,中国装甲部队没有参战。
对于中国来说,此时抽调部队发动滇西反击,实际上颇为危险,因为有足够迹象表明,日军正在平汉线蠢蠢欲动(不久日军果然发动攻势,是为著名的豫湘桂战役,中国军队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伤亡惨重);Y部队本应留作本土的战略预备队。但是,在罗斯福的强硬压力下,蒋介石最终同意了Y部队的反攻计划。

56师团师团长松山佑三
虽然对出兵疑虑重重,但一旦决心下定,蒋介石仍于4月25日致电远征军,“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
盘踞怒江西岸的第56师团,在师团长松山佑三指挥下,两年来几次试图越过怒江天堑,都被宋希濂将军击败。由于局势变化,1944年后,日军开始深恐中国军队反攻,改攻为守,大修工事。
1944年5月11晚,中国军队的大反攻正式打响。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集结在怒江东岸的两万中国远征军,在怒江150公里正面,从12个渡口乘坐橡皮艇等渡河工具强渡怒江。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率部分别由各渡口渡过怒江,向指定目标开始攻击。意外的是日军在一线并无重要据点,中国军队在渡江行动中由于江雾的掩护因而极为顺利。渡江的唯一损失,仅17名后援人员因橡皮艇触礁倾覆遇难。
5月11日至25日,远征军渡过怒江并冲上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攻击战第一阶段预定的目标。远征军渡江后,滇西本地武装纷纷参战,提供情报,自发协助杀敌。远征军第20集团军渡过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与日军多处发生激战而战斗规模并不大,似乎日军无力阻击中国军队的反攻。兰晓龙所著《我的团长我的团》就取材于这次反攻。
中国军队的连战连胜,让盟军方面颇为陶醉。美陆军部长史汀生称:“滇西远征军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攻击部队只有第76师一个加强团在平达街与日军发生了激战,双方损失惨重,中国军队未能攻克平达,日军损失约两百人,以马驮尸体向西北逃窜,沿途鲜血淋漓。这里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观察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