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第5/7页)

第56师团这支部队和远征军作战主要依靠碉堡和工事,碉堡工事相互掩护和封锁是非常严密的,而且同样顽强。

在这种情况下,远征军被迫采取坑道作战的方式。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坑道作战方式往往是出现在后面的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打国民党时用的方法,我没想到远征军最早在缅甸居然就用这个打日本。他们把坑道一直挖到了日军主碉堡跟前,许多兵用长竹杆挑着手榴弹塞到日本兵的碉堡枪眼里头,把碉堡破坏了。但日军依然顽强据守,从不轻易放弃阵地。

日军这种顽强给远征军士兵留下非常深的印象,但是他们也知道,当时这批日军都有一个口号,就是我们不能丢失密支那,我们丢了密支那,我们前面的人都会完蛋。密支那前面是滇西,是腾越,当年侵入云南的日军部队也是第56师和第18师团。如前面所述,密支那是北缅甸的重镇,把密支那拿下来之后,事实上正像日军说的,他们前面的人都要被打死了,腾越、松山、龙陵处处“玉碎”,很少跑回来的。在整个缅甸作战中间,密支那的夺取相当于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拿下密支那,上缅甸就是远征军的了,不仅是我们自己感觉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盟友也能感觉到这一点。

大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英国人也知道这一点,我们拿下了密支那,上缅甸就是中国军队的了。同样,上缅甸是中国军队的,同样预示着一个可能性,下缅甸也有可能是中国军队的。因为这支中国军队展现出来的作战能力让日军大吃一惊,日军对新军的印象发生了突变,和以往部队印象是不一样的,它的战斗力和所带来的士气,使得英国人也吃了一惊。吃了一惊之后,英国人第一个反应,这支部队如果让他这样打下去,这么多部队这么打下去,上缅甸指日可待,下缅甸也会是这支部队的。下缅甸是仰光为中心,上缅甸是山区;下缅甸是粮食产区,也是英国控制的传统地域。关于上缅甸,英方有可能和中国合作,而在下缅甸绝对不会和中国合作。这种情况下他们划了一条线,不让中国军队过曼德勒,攻击线到这里为止。这时候我们国内正遭到日军的猛烈攻击,连贵州的独山都丢了,重庆面临很大的危险,于是远征军分出一部分回国参战。密支那胜利之后,新6军就先回国了。我们知道,1945年日军投降时,新6军就是在国内的。

新一军在缅北作战时间更长一些,但是最后也是回到国内。新30师这支部队严格来说在印度组建,第一次作战在缅甸,颇为洋气,作战方式是坐飞机。因为是机降密支那机场,他们是坐着飞机,进入战场的。而且这次进入战场,给人一个感觉——他们很像伞兵。当然他们不是伞兵,他们是陆军,但是这一降导致了我们国家国民党军队第一支伞兵的正式建立。为什么呢?他的机降方式,第一次以实战的方式,类似于伞兵的实战方式机降以后,在客观上刺激了驻印军,要建立一支伞兵的愿望。

为什么促进了伞兵的建立?密支那机降调兵的迅捷方式,给驻印军指挥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训练了半天,最优秀的第38师穿越丛林,也要走七天,但是我们的机降部队几小时直接就到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建立一支真正的伞兵,这个部队就更不得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既然驻印军是美军训练出来的,中国远征军指挥官向美军的指挥官提出了建立一支伞兵的要求。

恰好在密支那战役之后,美军的指挥官换人了。原来指挥官是史迪威,史迪威比较犟,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特点,凡是史迪威自己想出来或者启发他想出来的东西,史迪威是有可能答应的。但是你想好了告诉史迪威的,向史迪威提出要求的东西,史迪威多半是不会答应的。所以蒋介石经常把他想好的东西告诉史迪威,史迪威基本上是不答应的。而很多人,包括周恩来等共产党的一些人是启发史迪威那样想,史迪威往往会答应,这是史迪威个人性格中间的一个特点。

这件事我们想好了告诉史迪威,如果是史迪威的话,他绝对不会答应的。但是换了一个人,史迪威走了,换了魏德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