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帕尔(第6/6页)
中国军队进攻的第二个优势,即装甲部队的大量投入。
在杰布班山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动辄出动数十辆战车,在步兵的有效掩护下攻击日军阵地,给日军带来极大心理震撼。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装甲部队和日军最早的较量是在上海,当时杜聿明的装甲兵团也曾出动维克斯六吨半战车,协助步兵猛攻日军汇山码头、爱国女学等阵地,但最多一次也只不过投入三辆战车而已,结果因为兵力太单薄,步兵又不懂得要掩护坦克而在激战后损失大部。

图为1937年淞沪会战,攻击汇山码头战斗中,由于缺乏步兵掩护被击毁的中国军队维克斯六吨半战车。
在缅北战场作战的中国装甲兵的装备得到极大改善。淞沪会战中,中国主力战车是英国维克斯-2型战车,重量只有6.5吨,日军的四一式山炮可以轻易打穿其装甲。而远征军的主力战车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重12.7吨,谢尔曼坦克更重达33吨!日军的37毫米速射炮和47毫米反坦克炮,勉强可以迎战中国军队的M3斯图亚特战车,但在M4谢尔曼战车面前几乎毫无作用,只有76毫米山炮有一定的阻击能力。不过,由于山炮并非设计来攻击坦克的,无论射击精度还是射速都不能满足要求,阻击能力相当有限。相田俊辅曾描述,日军在马拉关一战用山炮摧毁了中国军队40辆谢尔曼式坦克,这一点连日方历史学家自己也不能接受,因为当时中国远征军在前线的谢尔曼坦克总共也不到40辆。参考中方记载,中国坦克部队只是在发现自己处于对方山炮弹幕之中时,转向避开而已。但缺乏战斗经验的日军新兵看到炮弹爆炸的火光就认为是坦克被击毁,报出了这个“泡沫战果”。

M3A3斯图亚特式战车,这种美制轻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最广泛的战车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装备美国陆军外,还提供给中国、英国等同盟国军队使用。

远征军装备的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
实战中,大多数时候日军步兵只好依靠敢死队,用磁性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阻击中国远征军坦克的攻击。根据当时留下的照片资料,的确有两辆谢尔曼坦克因此遭到日军摧毁。此后,中国远征军部队在坦克的侧翼焊接了防护网,使手雷和燃烧瓶无法直接击中坦克装甲,日军的敢死队战术因此失去了作用。

图为相良俊辅《菊与龙》中记载,两辆远征军谢尔曼坦克被日军摧毁的场面。
此外,每次远征军战车部队出战,都是数十辆成规模行动,必有新22师的步兵提供掩护,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战车的生存率,并给日军造成更大损失。所以,缅北战场上中国战车部队的行动,给日军造成了巨大威胁并不断突破其防线。
在阻击战斗中连连失利的第18师团,意识到依靠少量部队难以遏制中国军队的攻击。4月下旬,田中新一开始集中兵力于加迈门户马拉关,试图在那里建立一个坚固的阵地来阻击中国军队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