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英帕尔(第5/6页)

这种情况下,日军大本营不断给第18师团补充新兵,甚至从中国东北的伪满洲国调动大量士官生和军校毕业生作为干部补充进来,以保障第18师团的战斗力。

然而,即便是新兵之中,也弥漫着到第18师团和中国远征军交手的畏惧心理,这是抗日战争中十分罕见的事情。当时,日军第18师团兵站指挥官松田公平大尉负责接收新兵的任务,曾到老挝接送一批新兵到密支那去。集中在老挝的这批新兵一共800人,按照规定由第18师团与第56师团平分。结果新兵们纷纷想方设法试图调入云南方面的第56师团,而不愿意到第18师团。究其根源,原来是这些新兵不知从何处了解到,胡康河谷方向中国远征军的攻击迅猛和第18师团的惨重损失,不愿意去那里和远征军硬碰硬地作战。第56师团所在的龙陵、腾越等地,虽然也在中国远征军的虎视之下,却还没有打起仗来。

日军拼命整补第18师团,最后算起来其在缅甸时期兵员竟达31000多人,几乎是其他师团如54师团的两倍。这是18师团一批补充兵1944年2月从中国东北经上海去缅甸时,在北京合影留念,照片上他们依然穿着北方冬季军服。

此情此景让松田大尉愤怒异常,指着新兵的鼻子怒喝道:“八格牙鲁,到哪个师团都是一样的。奉公还需要看去什么部队么?不许挑挑拣拣!”

松田大尉总算带了400名新兵,100多匹马返回了前线。

杰布班山险路绵延60多英里。日军驻缅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通知田中师团长,称英帕尔作战取得一定成果后,将抽调两个联队协助第18师团发动反击,时间定在5月上旬。日军为了这个无形的画饼死死支撑,据险抵抗,十分顽强,但经过连续激战,中国远征军依然连克丁高沙坎、拉班、沙杜扎、高鲁阳等日军据点,新38师沿南高江东岸,新22师沿南高江西岸向前不断推进。

驻缅日军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

这一段时间中国军队打得比较顺手,说起来原因大体有二。

第一是有及时稳定的后勤补给,中美运输部队利用中国远征军背后已经修筑完成的中印公路部分路段,派出汽车不断将物资运往前线。

中印公路的质量甚佳,即便今天重新启用这条公路,其工作量也十分有限。有趣的是,美军工兵往往喜欢在路段的急转弯处设置希望减速的标牌,上面的主角多是性感女郎。这种路标无论对于美军司机还是中国司机来说,减速效果都是一样的好。

同时,美军更使用飞机从后方运送物资到前线野战机场,并带回伤员。在中国远征军不断出动部队迂回敌后的同时,美国运输部队也在试图跟上他们的步伐。于是,在中国军队攻占的前沿阵地周围,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用蜂窝钢板搭建的简易机场。美军的C-47运输机、P-51野马战斗机、L-5联络机往复飞行于印度与前线之间,机声隆隆,使缅北的丛林出现了一点现代化的异样景观。

与之相比,日军的补给情况就糟糕得多。由于战斗损失太大,配属第18师团的第12辎重联队(指挥官水谷虎吉中佐)的官兵都不得不拿起枪编成了步兵,投入一线作战。整个师团的补给任务压在了前面提到的松田大尉肩上。这位松田大尉原来是久留米日本橡胶工业公司的作业课长,善于组织并熟悉热带情况。田中新一中将看中了他的这些特殊才能,令其担负补给重任和师团与军部的联络任务。

第18师团原有大约200辆缴获的英军卡车,但在胡康河谷的作战中,被中美空军摧毁了数十辆,残余部分由于没有汽油也不得不放弃。松田大尉不得不另辟蹊径,组织了有250头大象组成的大象运输队,勉强为一线部队提供补给。松田和缅甸土著打交道的才能甚佳,曾经编写了名为《大象实战运用法》的小册子,在缅甸日军中流传甚广。

尽管营养失调、半饥半饱,和英帕尔作战中口粮最后减到一天0.6两大米的日军相比,第18师团靠着大象运输队还算勉强可以维持。只是,和中国军队相比,这种后勤差异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新38师部队攻克日军阵地后,发现其多靠煮芭蕉根补充食粮,这种东西只要吃上两三天就会全身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