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第5/9页)

马明金接过来,妹夫此举,足证明他是一个重情义,有良知的人,他不想说什么感激的话,只是让妹夫,以后不要这么做,这是很危险的。

郑永清思忖,说出熙洽,不,主要是酒井威吓的话。他想熙洽信中一定有这个内容,可是大舅哥烧掉了。他说,如果冯占海与马明金进攻吉林市,日军将屠城,实行焦土政策。还有,日本人会把马家的人……郑永清说到这儿,迟疑着,还是说出来,他说来时,大院门口站上日本兵……

马明金在妹夫刚一进门,就迫切想知道家中的情况,父母、两个儿子,还有弟弟,妹妹,这都是最让他牵肠挂肚的,他没有问,怕听到不愿意听到的,那样即便动摇不了他报国之心,也会造成一定干扰。听妹夫这么说,他即愤怒又担忧。

郑永清说,他会尽最大能力,保护和照顾好家人的,这是不是一句空话,他也只能这样安慰大舅哥了。

马明金对妹夫不想说什么感激话,不过,想到国,想到家,想到目前全团官兵处境和今后的去向,他心里不免也有些迷茫。

郑永清:“我来时去爹哪儿子。”

马明金:“他老人家有话对我说吗?”

郑永清默然片刻:“爹只是摇摇头,啥话也没说。”

马明金:“啥也没说?”

郑永清点点头。

马明金垂头感慨,他能想象出,父亲当时的复杂心情,他知道父亲是个刚强的人,他摇头什么也不说,那就是表示有很多话要说,只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郑永清心里压抑,但也不能总这么压抑下去啊,所担负的说客公务,已完成了,那么就说点轻松的话吧,唉!说到轻松,在这个时刻,在这种气氛下,会有什么轻松啊!他又从兜里掏出一封信,推给大舅哥。

马明金一看那绢秀的字迹,就知道写信的人了。

郑永清笑说:“你要不想看,也烧了吧!”

马明金也笑了,把信放到抽屉里。

郑永清说,昨天徐兰香就把信给他了,今天他走时,她又找到他,要随他来,他好番劝说,最后徐兰香红着眼睛走了。但还是让郑永清见到马明金替她说一句,对不起。郑永清听不懂这对不起之语的内涵,想必大舅哥一定是明白的。

马明金不是铁石心肠的人,他知道在龙潭山后与徐兰香跑马时,说出那句话,伤害了徐兰香,他也很后悔,想找个机会,向徐兰香解释或道歉,没想到拖了几日,“九一八”事变突发,他率队离开吉林市,再也没见到徐兰香,鉴于目前状况,恐怕很难重逢了。

郑永清:“你不想给她捎个话,或回封信?”

马明金想了想说,没什么话要说,也不想回信,见郑永清诧异地看着他,他苦笑说,今后走上战场,还是少一些儿女情长,少一分牵挂为好。他不是自私,而是在为徐兰香考虑,她年轻,不该把终身托付一个生死难料的人。

饭后,郑永清返城,马明金相送,两人并肩走着,车子远远跟在后面。

十月的天气,已经见凉了,广阔的大地,尽现深秋的苍凉,风吹着枯黄的树叶和荒草的碎屑,发出沙沙声响。

相伴而行,不知走出多远了,郑永清停下,不让大舅哥再送了,即将离别,他心情很不好受,想必大舅哥也是如此。

马明金把目光投向远方,那是吉林市的方向,只几十公里,似乎却是天各一方,过去他也曾随军征战,数月不归,即使在战场上,在寒风中,他也从未有过今天这种感觉。是痛苦,还是悲壮,他说不清,也许两种交织在一起。

郑永清看着大舅哥,想说点什么,又不知说什么。

马明金喃喃自语着:“山河破碎,我成了一个有家不能回的人……”

郑永清轻声地:“哥,你别太伤感了,也许这一切很快都会结束的。”

马明金没言语,清醒的意识,坚定的信念,已告知他,只有两个结局,一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的疆土,二是当亡国奴。还有,对他个人来说的提前结束,那就是倒在战场上。

郑永清:“哥,你有啥话捎给家里人,捎给咱爹的吗?”

马明金也如父亲一样儿,摇摇头。

郑永清:“哥,我走了,你多保重……”

马明金掏出一封信,这是在妹夫一再催促下,匆匆急就,写给徐兰香的,不是出于礼貌,他觉得应该给徐兰香一个明确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