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5/17页)

“我们在会场坐了两个小时……厘清了一个行动理念或者构想。我甚至都不能称之为计划。”布赖恩中校回忆说。这个构想的本质似乎是这样:飞机在主跑道上降落,与旧航站楼还隔着相当远的距离。第一支由侦察营士兵组成的救援部队会首先登陆,然后迅速赶往旧航站楼解救人质。为了避免敌人过早地警觉而使救援行动功亏一篑,搭载增援部队的飞机在突击开始后随即降落。第二支小分队将占领新航站楼和控制塔,而这些地方预计不会有敌对武装存在。但是,从新航站楼和控制塔上可以监控机场的主跑道和停机坪,因此我方飞机要一直停在那里,直到突击行动结束。第三只小分队,属于后备力量,将占领新旧航站楼之间的对角线区域。

三个人也讨论了使用某种类型的车辆来运送部队,可能也考虑选择轻型武装人员运输车,以达到防御的目的。除此之外,肖姆龙准将想知道空军的运输机到底能够搭载多少人员。如果所有获释的人质都能够挤到飞机上,他们就可以被带回以色列。至少对他们来说,离开乌干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空军方面早前已经建议过的用恩德培机场的地下油库给其他大力神飞机加油这个问题,在这次会议上也被提及。

顺便说一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各方对谁提出了这个想法并且这个想法是如何形成的问题缺乏统一意见。“这就是一个罗生门。我确信没有任何人曾经了解真相。”古尔说,他在几年以后采访过相关的人员。“对我来说,没有办法下结论。”古尔列举了至少有五个不同的人声称该想法是自己的,然后补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版本……但是在最后的分析中,这并不能引起我的兴趣。真正重要的是,这个想法最终产生了。”(3)

然而,很显然的是,各种想法都是在星期一到星期四中间的三天时间里提出来的。其中,第一个想法也许是利用大力神运输机空运部队到恩德培机场。同时,这个提议很显然被肖姆龙准将在军官学院的会议上予以额外关注,并且制定了实施这个提议的几个原则。

夜里晚些时候,奥伦中校回到了凯垭,并且把会议的结论递交给军事行动指挥部的塔姆里上校。塔姆里对结论不太满意,吩咐奥伦回去继续谋划。在他看来,步兵和伞兵指挥部的计划听起来模糊不清,也不太成熟。他要求对计划深思熟虑之后再递交上来。然而,直到一天以后,大家才开始思考更加具有实战意义的行动计划。星期四早晨,计划还是没有可操作性。“那段时间,大家对深入研究问题和充实前期谋划一筹莫展,”肖姆龙准将的情报官布赖恩如是说。

同时,星期三刚过,国防部长佩雷斯就更加确信,以色列不得不诉诸军事行动来解决这场人质危机。即使以色列国防军还没有提出行动的方案,也没有制定真正的计划。前以色列驻乌干达军事代表团的团长巴鲁奇·巴列夫,是当时伊迪·阿明总统的私交好友。他一直在国防部给这位乌干达的独裁者打电话,希望获得一些相关信息并且发挥一点斡旋作用。他们的谈话内容更强化了国防部长的一种感觉,阿明正在与恐怖分子合作,而无意于为解救人质提供安全保障。而且,恐怖分子要求释放的囚犯除了来自以色列之外还有其他国家,这使得与他们达成协议是难上加难。星期二晚上,佩雷斯与亚当和佩拉德举行会谈,这两人都是寻求武力解决方案的坚定支持者。会议一致同意,由以色列国防军来主导这次军事行动。到了星期三晚上,空军部门已经开始就空军部队的行动作进一步详尽的规划。如果空军方面不能把救援部队送到恩德培并把部队和获释人质一起带回,这次行动显然也就没有可能展开了。

与此同时,步兵和伞兵部队指挥部在星期三晚上也进行了两栖作战的演练,参与人员有海军突击队和由沙尼指挥的一个大力神飞行班组。这次演练暴露了很多难点,特别是将橡皮艇空投到水面上。星期四中午,第二次演练的成功性更大了一些。飞行中队的指挥官沙尼和包括佩拉德在内的其他空军官员一样,对两栖作战计划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同时,他也在耐心地等待空军方面准备执行的优选计划——使用大力神飞机登陆恩德培机场并实施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