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4/8页)

老渔民笑呵呵地问李明强感觉怎样,李明强说:“谢谢您,这一趟,我悟出了一点儿人生道理。”

老渔民将两条鱼用铁丝串了,说什么也要送给李明强,说留个念想。

李明强说:“我会记住你们,记住今天的。”他摸遍了全身,钱剩无几,只有那支用《现代汉语词典》换来的带电子表的圆珠笔还算贵重,就送给老渔民作纪念。老渔民依然笑呵呵地说:“孩子,我们是看太阳赶海的。一辈子了,都不用表,习惯了。我也不写字,你留着,到军校好好学习,将来当个好官儿。”

李明强回到教导队已是晚饭时间,李明强洗把脸就去了饭堂。正好教导员在门口打饭,劈头就说:“小李,你怎么搞的,大伙想给你庆祝一下,你却跑了。”

“对不起,团里来辆车,着急,没找到您,就给通信员打个招呼走了,实在对不起。”李明强一脸的歉意。

“你什么时候走?”

“明天下午两点。”

“票买了吗?现在路上很挤。”

“买了,就是没座。”

“那没关系,带个马扎就行了。”教导员对李明强说完,冲饭堂喊:“这样,明天下午小李走,中午咱们会餐,给小李送行,没来的回去都通知到啊。”

“好。”

“小李,跑哪去了?拿到通知书就没影儿了。”

“会妞儿去了吧?这么神秘就失踪?”

“哪里话,正好有车,回团里了一趟。”李明强解释说。

“这可好,你考上学,我们会两次餐,解馋啊。”

“你们这帮小子,哪天不解馋?饭稍差一点儿,就都跑家属院了。看九月份开训,你们怎么吃下二米饭。”教导员板着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唉,你们领导能吃,我们当兵的怕什么!”

众人就笑。教导员不理会他们,转过头对李明强说:“石家庄陆院,要求特别严。步兵侦察是最苦的专业,要求更严,你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小李子没事儿,在吃苦这方面,我敢说谁也比不上他。”

战友们说得没错,在吃苦方面,军校的同学谁也比不上李明强。其他方面,李明强也是崭露头角,再加上入学前教导队给李明强入了党,他是学员队唯一的一位学员党员,又代理过排长,队里缺了个区队长,支部决定由李明强代理。

军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其性质虽然和教导队差不多,但要求比教导队严多了,训练也很苦。李明强所带的区队四个班,每班12人,48位学员的行政管理工作就落在了他这个仅一年多兵龄的战士身上,担子确实不轻,在中队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李明强把区队搞得很活,成立了六组五队。军事训练指导组、军事理论研究组、政治思想工作组、文学创作报道组、学雷锋小组、区队工作监督组,篮、排、乒、羽四球队和文艺宣传队。他还把四个班重新组合,把学习好的放在一班,主抓学习;把军事素质好的编为二班,主抓训练;把性格柔和的列入三班,主抓内务;把情感丰富的归到四班,主练唱歌;区队工作,件件有样板,样样有参照,互相帮助,固强补弱,共同提高。四个班,弱项不弱,强项更强。中队搞什么竞赛,第一名总留在李明强所带的区队。

在军校,李明强还倡议战友们开辟第二课堂——学习文史。他提出:八十年代的军

事指挥员,不但“要为百夫长”,还要“兼做一书生”。他刻苦自学,潜心写作,他亲自负责的文学创作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在各界报刊、电台上发表文章一百多篇,其中有他自己的二十八篇,特别是他的中篇小说《故乡的小河》被《文学月刊》连载,在学院引起了很大轰动。鉴于李明强的突出表现,学院党委决定,为李明强荣记三等功。

李明强在军校如鱼得水,似鸟脱笼。但是,他没有忘记防范支书张洪之辈的暗算,他给家里的信都是通过老连队谢国华寄出的,他决心真正成为军官之后再探家,那真可谓是“衣锦还乡”,不仅自己风光,也让家人风光一下,张洪之辈就是气死也没什么办法了。所以,他给卫和平写信讲,军校两年寒暑假他不回老家,要留校学习,充实自己。卫和平深深地理解李明强,回信说你不回家,我也不回了,准备考研究生。你们军校管理严,你到北京来,我们一同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