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离奇的市井轶闻,不足以留后世(第8/11页)
所以,宋朝虽然是武将建朝,却是重文轻武,赵家大量启用文官,而为了安抚这些文官,更是不惜血本的启用了高薪养官的政策,将官员的工资提到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企及的境界。
宋代文官不但月工资丰厚,逢年过节还会发福利,遇到特殊的日子还有额外的奖金。不仅如此,但凡官员犯点错误,那也是能免就免,从轻发落,宋朝对官员的纵容程度和它的工资制度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没有严厉的监督惩罚体系,宋朝官员就算是贪污受贿,犯罪以后,也可以钻钻法律的空子,逃脱惩罚,例如地方官员的调任就十分方便,只要向上级上一道疏表,基本都会被批准。所以,在一个地方有了政绩污点,官员便调离到另一个地方,而且那时的官员数量十分庞大,常常是一个官位有着两三个人同时担任,彼此间相互包庇,互相勾结的事常有发生。
官员的生活如此安逸幸福,天下的男人自然是人心往之,于是读书便成了宋朝的一大热潮,不论是耕田的农夫还是茶馆的伙计,个个都悬梁刺股,发奋读书,一心要考取功名,入朝做官。
古语有云:“先成家,后立业。”这些怀揣着伟大理想的男人们自然是想功成名就之后再娶妻生子。所以,他们宁愿独身,忍受寒窗苦读的寂寞,也不放弃目标。但可惜的是,宋朝的官位再多,也是有限的,能冲过科考这架独木桥的人毕竟是少数,许多人头年不中,便来年再考。这样周而复始,考中的还算运气好,考不中的更是沉沦其中。如此便造成了许多男人中年未娶,个个都成了剩男。男人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考中功名便不娶亲这尚可理解,但当时的女人却也是非官员不嫁。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了后半生能安稳无忧,锦衣玉食,女人们也是要对自己的夫婿千挑万选,既然当官那么吃香,她们自然是要当官太太了。于是,宋朝便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景象。
每到放榜的日子,有钱有势的人家便纷纷出动“择婿车”,去发榜的地点选择乘龙快婿,但凡榜上有名者,十之八九会被这些人家拉回家中,而那些没有抢到的也不放弃,等待来年再接再厉,于是,等来等去,一批剩女也就这样等出来了。
当时在朝为官的司马光谈到男女婚龄时说:“男不过三十,女不过二十耳,过此则为失时矣。”
按照这个标准,宋朝超龄的未婚男女大有人在,除了官位的货源奇缺,供不应求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当时出嫁费用高涨。宋朝的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一股攀比奢华的不良风气,很多人家为了撑场面,就算借钱也要将婚宴办得风光无比。
在淳熙年间,太学生黄左之中榜之后,做了汝阳王的女婿,为了办婚宴,充足场面,一次就花费了500万两银子。还有宋神宗的弟弟杨王赵颢有几个女儿,因为每次花费的费用都很大,到最后实在是囊中羞涩,不得不找自己的皇帝哥哥借钱将婚礼办下去。
科举制度和崇富心理为宋朝造就了一批剩男剩女,在没有朝廷的大力号召下,男人们自觉自愿地晚婚晚育,一心为了自己的事业埋头苦读,既不做伤风败俗的事情,也不搞破坏社会安定的活动,堪称一大历史奇观。
古代考生高超作弊技能大揭露
科举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它始于隋,止于清末,前后历经一千多年,为朝廷选拔、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弊并非现代独有,在古代,就有许多学子禁不住“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诱惑,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考场作弊手段。这些作弊手段与现今的高科技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古人的创造力很多时候超过了现代人,其中作弊现象最严重的是在唐朝。那时不论是高干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精于作弊技术。其中以著名的大诗人温庭筠为一绝,即使在主考官的重点盯防下,他依然可以替好几个人写完试卷,然后全身而退。温庭筠在当时的作弊界内,无人能与他抗衡。
他的作弊技巧高超。到底有多高超呢?
首先是他的成文速度十分快,而且作弊的手段十分隐蔽,让人无法看出。温庭筠因为诗才了得,早就名满天下。公元858年的科举,他报名参加,为了防止他帮助其他人作弊,几个主考官都看着他,而且还专门把他的座位单独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