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离奇的市井轶闻,不足以留后世(第5/11页)
为了及早当官,许多人便开始想对策。在唐代科举中,有为早期教育设置的童子科,而且考试题目也相对简单,只是考一些基本入门的知识点,毕竟孩童的条件还是十分宽松的。这成为入仕的捷径。许多大龄男子便冒充孩童,虚报年龄,只求能够通过此捷径,走入仕途,不用再去白费那好几年的时光。
唐朝时期举童子的年龄多限制在10岁以下,一旦通过考试,那上岗工作的时间就大大提前了,为了能够走上仕途,许多人便贿赂官员,修改自己的年龄,这样便能提前入仕途。当然,这只是官员隐瞒年龄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考中科举,免不了会有富贵人家,达官贵人前来说亲选婿,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为了能够顺理成章地攀龙附凤,这些人也会将自己说得更年轻。
还有人选择隐瞒年龄,则是和朝廷规定有关。在宋太祖时期有规定,凡参加科举考试够一定次数,年满60却依然没能够中第的人,可以从宽赐予官职,当时称之为“特奏名”或“恩科”。很多才学平庸,没有什么大志向的人希望早日做官,便谎报年龄,将自己的年纪说大,这样就可以及早为官。总之官员的年纪变大变小,都是与朝廷政策挂钩的。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便是一例,他一出场便坦言道:“童生20岁应考,如今考过20余次……”怎么算,也应该是个年过半百的人了,可是他却对外说自己只有三十几岁,这样虚报年龄的情况,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映射。
唐代楼市崩盘的真正原因在哪里
在我国历史上鼎盛的唐朝时期,楼市就曾出现了崩盘,按现在的收入算,唐朝的房子就曾经从几百、上千元一平方米,跌至几十元一平方米。而此时,唐朝政府却没采取任何措施拯救“楼市”的崩溃。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敦煌居民沈都和因为急等钱用,卖掉了自家的房子。按照惯例,他跟买方签了一份房屋转让合同,合同上写道:“慈惠乡百姓沈都和,断作舍物,每尺两硕五升,准地皮尺数。算着舍椟物二十九硕五斗陆升九合五圭干湿谷米。其舍及地当日交相分付讫。”意思是说沈都和这套房子按面积计价,每尺价值小麦两硕五升。另外房子里所有家具陈设也随房子一块儿出让,价值小麦二十九硕五斗六升有余。合同上写的“一尺”是指一平方尺,为现在的0.09平方米;“硕”是容量单位,跟“石”通用。“两硕五升”小麦重约180斤,按今天麦价去买,至少需要140元。“每尺两硕五升”,说明每0.09平方米能卖140元,也就是每平方米能卖1555元。放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这房价是很高的。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同样住在慈惠乡的另一位敦煌居民陈都知卖掉了自家“东西宽三丈九尺,南北长五丈七尺”,其面积约是现在的203平方米的宅基,换来小麦“八百五硕五斗”。拿宅基总价除以宅基面积,可以得出这块宅基的单价:每平方米556元。考古报告显示,唐代敦煌民宅全是单层,容积率很低,所以当地价高达五六百元一平方米的时候,房价在千元以上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那么,唐朝人的工资水平如何呢?据《敦煌资料》等文献记载,在公元九世纪后期,不管是帮人牧马放羊,还是给人运送货物,甚至包括替人当兵在内,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都不会超过两石小麦。换言之,工薪阶层的月薪大多在300元以下。像这样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年不吃不喝,也只能挣两三个平方米,倘若想买一套像模像样的房子,恐怕得忙活几十年。
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状态并没维持多久,敦煌房价在每平方米1555元这个房价制高点上盘旋了一段时间,很快就急转直下——敦煌楼市崩盘了。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敦煌居民张义全卖房,“东西一丈三尺五寸,南北二丈二尺五寸”,只卖了小麦“五十硕”,每平方米才卖250元。唐昭宗天复二年(902),敦煌居民曹大行跟人换房,“东西三丈五尺,南北一丈二尺”的房子,仅估价“斛斗九石”,房价已经降到了33元一平方米。
关于敦煌房价的描述,目前能找到的文献非常之少,暂时还弄不清刚开始房价为什么高,后来又为什么暴跌。另外,鉴于中原和江南地区出土的唐代经济文献更加稀少,研究者也不敢确定在敦煌之外的其他区域是不是同时出现了房价暴跌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