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不离奇的市井轶闻,不足以留后世(第4/11页)

为增加财政收入,官府经常出售空名度牒。据宋代《燕翼诒谋录》等书,宋徽宗初年每道度牒价钱220千,卖度牒成为官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因为得之不易,大家都非常重视。《水浒》上说鲁智深溜下桃花山,“胸前度牒袋内藏了真长老的书信”,可见度牒是小心收藏的。“棒槌似粗莽手脚”的孙二娘也有温柔的一面:她取出度牒,缝个锦袋盛了,教武松挂在贴肉胸前——可见这本护身符在她心目中的分量。

另外,出家还有更多详细的要求。

1.年龄不可太大或太小,生活要能够自理。

太老者,过七十,若减七十,不堪造事,卧起须人。若过七十,能有所作,是亦不听。年满七十,康健能修习诸业,听与出家。若太老,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者,不应驱出。若度出家受具,越毗尼。(《僧祗》)

2.具丈夫身,有坚强意志,能吃苦耐劳。

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僧祗》)

3.父母允许。

若有来求出家者,应先问父母许已,方与出家。若不先问与出家者,得越法罪。(《出家》)

4.没有犯边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内),于淫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

5.出家的动机纯正(非是贼心入道)。

为衣食利养混入僧团,盗听大僧说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

6.志性坚定,信仰明确。

曾为外道来受具戒,后复入外道,今又重来出家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

7.没有债务在身(非负债人)。

有负债人为逃避债主而出家,乞食为财主捉;财主嗔恚言,沙门释子尽是负债人。不得度负债人出家。(《四分》)

8.不是承担社会重任的官职人员(非官人)。

不应度大臣出家,见来求请应须诘问,汝非王臣不,若不诘问与出家者,越法。若外国人来,无人委识,应与出家。(《杂事》)

9.身体健康。

病者,癣疥,黄烂,癞病,痈痤,痔病,不禁,黄病,疟疾,謦咳消尽,癫狂,热病,风肿,水肿,腹肿,乃至服药未得平复,不应与出家。若已出家,不应驱出。若度出家受具足者,越比尼。(《僧祇》)

10.四肢齐全,五官端正。

手足不健全、聋、哑、盲、跛、曲腰、侏儒、极丑等不能出家。

可见,古代出家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并不是想出家就能出家的,只有达到标准才能出家,只有手持度牒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僧人,否则就是“非法”出家。

古代官员为何虚报年龄

中国古代的官场上,以打探官员们的真实年龄为禁忌。当然,不许问年龄的禁忌,并非一开始就出现的。从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官场上还并不存在这个年龄问题。著名例子便是甘罗,因为12岁出使赵国有功,便官拜上卿。可见,当时的官员年龄制度并不是十分严格。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因为官官相护,相互包庇之风盛行,使得官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全都是官员子弟。这种情形的产生,令当时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行动,到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孔子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所说的“察举”制度,其实就相当于举贤任能,一种推举制度。这个制度可以破格提拔人才,但也有其弊端,便是上面提到的,会让一些官员相互勾结,互相推荐亲信,结党营私,于皇权很不利。于是,这个建议很快便得到了汉顺帝的采纳。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然对当官的年龄进行了限制,只要更改年纪,不是照样可以为官吗?官员制造假年龄,便以此为源头。

后来到唐朝时期,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六月发布了一个新规定:“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官员的年龄再次被列入规章制度之中。所谓“出身”,是指做官的资格。要想做官,要经过一层一层的考核,这期间的过程很漫长,通常过个三五年、七八年都很正常,例如韩愈25岁及第,到正式被授予官职时已经到了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