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7/14页)

那么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呢?

明朝末年,冯梦龙所撰写的《精忠旗》一书给了我们确切的答案。书中第二折“岳侯涅背”就告诉了我们岳飞背上的字到底是谁刻上去的。后人摘录出这样的文字:生说:“张宪,你把刀来,在我背上深刻‘尽忠报国’四字。”生“解袍露背介”,末说:“怕老爷疼痛。”生大怒介,说:“唉,我岳飞死且不惧,怕什么疼痛!”末说:“既如此,小人大胆动手了!”作刻介,末说:“刻完了。”生说:“与我以墨涅之。”末应涅介,外与生穿衣,末说:“老爷固然立志报国,何苦忍此疼痛?”生说:“张宪,如今为臣子者,都则面前媚主,背后忘君,我今刻此四字于背上呵,唤醒那忘主背君的,要他回顾。”这里的“生”指的就是岳飞,而“末”指的就是张宪,也就是说,岳飞背上的“尽忠报国”并不是他的母亲刻上去的,而是张宪刻的。刻这四个字的目的也不是像后人流传的那样,是岳母为了时刻提醒岳飞要尽忠报国,而是岳飞要给背主忘君的人敲一个警钟。

而岳母刺字的传说则是直到康熙五十三年,《如是观传奇》的问世才出现的。这本书中第一次出现了岳母为岳飞刺字的情节,说岳母刺字是为了提醒岳飞要时刻记得助君主击退胡酋,并且这时已将先前的“尽忠报国”讹传为“精忠报国”。

此后清朝与岳飞相关的各个版本的书籍都会以此为依据,添加岳母刺字这一段,场面描写也是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激昂悲壮。自此,岳母刺字的故事就这么被大家误传开来。

倭寇主要是中国人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击倭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现代人几乎都以为,倭寇就是指来自日本的海上盗贼,其实不然,只因为日本古称倭奴国,而最早的一批海盗来自倭奴国,所以人们才有这样的误解。

公元13世纪开始,倭寇频繁出现在中国、朝鲜沿海,直到16世纪才渐渐消泯,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这些倭寇并非纯正的海盗,虽然他们曾经被归类为海盗一脉,但其实际劫掠的对象不仅仅是海上船只,有时还直接深入陆地,劫掠海边城镇,杀害大量平民百姓。这也就决定了倭寇不仅是海盗那么简单,还包括内陆上与之勾结的盗贼和奸商。他们最主要的成员是日本武人、浪人(不同国家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和破产农民。

在这里,浪人这个概念需要解释一番。元朝末年,不少民间的武装力量被朱元璋打败,因为无法在中土立足,所以有很多逃亡日本,以日本周边的海岛为根据地,联合部分不受政府控制的浪人和武士,返回中国海岸抢劫。也就是说,日本的浪人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本是中土人。所以说,倭寇仅指日本人,显然是不正确的。

再者,倭寇的侵扰行为并未受到日本政府的指使。13世纪至16世纪时期,日本正值软弱无能的室町幕府统治,后又逢战国时代,天皇形同虚设,根本无力管理地方藩镇和武士,四分五裂的日本国无暇顾及是否有倭寇出海横行。不仅如此,由于倭寇会从中国、朝鲜等地抢掠大量珍贵物品回到日本兜售,间接刺激了日本的经济发展,所以日本政府对倭寇横行事件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既不纵容,也不控制的态度,令明朝政府无法直接指责日本,只能自行解决。

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国沿海的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走私活动,他们不仅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还会时而勾结无业的日本武士在中国沿海贩私抢劫。其中,李光头、许栋、汪直、陈思盻等大走私贩闻名一时,令中国沿海居民闻风丧胆。真实的历史就是,十寇倭者三四,其余皆是本地豪强霸王。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于“望海埚”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但随着明政府海防逐渐薄弱,倭寇再次泛滥。直到1563年,戚继光、俞大猷等带领家将大破倭寇,同时整顿内陆奸贩,才强硬地遏制倭寇活动。1567年,明政府终于解除了长达两世纪的海禁,允许中国商人到南海通商,随着商贸活动的频繁,四邻皆能获得优惠,倭寇活动才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