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6/14页)
字词上的误解,只是赵高蒙冤的源头,而源远流长的骂名,则依附于历朝历代接连不断的由宦官专权、扰乱朝纲引起的改朝换代、亡国灭族的祸患。无论是朝臣抑或百姓,都对宦官的恶劣行径痛恨不已。在文献记载的误读之下,联系史籍中赵高的所作所为,“赵高是宦官”的流言经久不衰,也可谓之“情理之中,意料之内”了。
武松没有上过梁山
大家都知道,武松是个英雄,功夫也十分了得,他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赤手空拳打虎”“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等,每一个故事都脍炙人口,让人拍手称快。他的行侠仗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水浒传》是一部小说,所以大家可能会把武松当作小说中的人物,认为武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他的英雄事迹是作者杜撰出来的。
其实不然,历史上确实有武松这样一个人。经历史学家考证,武松是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生活在北宋年间,身怀武艺、有勇有谋。他是一个下层侠义之士,崇尚忠义、快意恩仇。
虽然他在小说中的事迹是杜撰出来的,但他的确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
《临安县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中都有关于武松的记载: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才貌出众,就邀请他来知府当督头。不久,因功被提升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得力助手。后来,因高权得罪权贵,被奸人诬陷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
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蔡京的儿子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为非作歹,横行霸道。百姓怨声载道,便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蔡虎”。武松对这个“蔡虎”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躲在蔡府附近,等到“蔡虎”前呼后拥回府的时候,便箭一般地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这个坏蛋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住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
从这里可以得知,武松除害后在狱中“遭重刑”而死,并没有上梁山。
杭州的老百姓“深感其德”,为了纪念这位好汉,将他葬于杭州北山街西泠桥畔,面对着秀丽的西湖。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如此侠义之人自然成了小说家笔下完美英雄的化身,其中尤以施耐庵通过艺术加工,将他塑造成了《水浒传》中的武松的形象,至于武松最后的结局,《水浒传》也写到他成了清忠祖师,得享天年,实在是一种符合老百姓心愿的、美好的艺术处理。
岳母从未刺字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都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小故事,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听这些故事不禁让人觉得,凡是一心为国的大英雄,都必然有一位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母亲。那么,岳飞的后背上是否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呢?如果有,真的是岳母亲手刺上去的吗?
很多史书都对岳飞背后的刺字做了记载。首先来看《鄂国金佗粹编》中第九卷《遗事》中的一段文字:“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姐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于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后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而在《宋史》第三百八十卷《何铸传》中描写岳飞被审问的时候提到的:“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深入肤理”这四个字说明尽忠报国四个字已在岳飞背后多年,结合上面一段古人留下的文章,岳飞的母亲要求他为国家效力,其间托人转告,勿念家中老小,并未提及刺字一事。转而到了岳飞被审问,背上的尽忠报国就已经“深入肤理”,刺字的时间上首先出现了疑问。
其次,就刺字这件事而言,岳飞之母虽深明大义,但毕竟只是一名村妇,中国自古讲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要说刻字,可能连字都不识。对于刺字这门手艺,也不是谁都可以的,这一点从《水浒传》中就可以得到证实。《水浒传》第八回中说到林冲要被在脸上刺字发配充军的时候,有这样的文字:“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到杨志被判刑的时候也提及“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可见,刺字这件事的确不是谁都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