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第4/12页)
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决定向张采萍表白。他心想:只要真心相爱,又何必在乎礼教名分呢?
还没等晏殊去洛阳,欧阳修已经成人之美将张采萍送来了。晏殊正式纳张采萍为妾,老夫少妻很是恩爱。晏殊去世后,张采萍隐居起来,再未嫁人。她守着晏殊的爱终老一生。
在青楼情结上,苏轼更胜于他的恩师欧阳修。他曾为一位名叫秀兰的青楼女写下一首《贺新郎》。词中写道: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得待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苏轼在临安时,一有闲暇,就约许多宾朋游西湖。活动节目安排一般是这样:早晨在山水最佳的地方吃饭,吃完饭,让每位客人乘一只船,选出队长一人,再各领着几位青楼女,随便到哪去。吃完中午饭后,再敲锣集合在一处,登上望湖楼、竹阁等处欢闹。一直到深夜他们才拿着烛火回城,引得人们夹道观看。
苏轼一次出游就可集合起千余青楼女,可想而知当时临安的青楼文化有多发达。临安各处都有青楼,从上、下抱剑营、漆器墙、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荐桥、新街、后市街,到金波桥等两河以至瓦市,有36条花柳巷。作为北宋首都的东京,青楼则如同市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店一样,触目皆是。像“院街”的曲院街西,竟都是青楼。尤其在繁华地段,像御街东西朱雀门外,还有下桥南、北两斜街,都是青楼。这些街均为东京最长、最宽之道,可设置多少青楼,您不难想象。有史料记载,早在北宋初年,东京登记在册的青楼女达到万数之多。
由于青楼女多,青楼女就分为不同层次。
一类是最好的青楼女,从她们的住处就能见识其品位。起居为宽静房宇,三四厅堂,庭院有花卉假山,怪石盆池;卧室都是帷幕茵榻,摆放经史书籍……她们个个能文词,善谈吐,懂应酬,评品人物,答对有度。她们的门前,贵族和士人的车马络绎不绝。
另一类青楼女,大多出身职业演员家庭。达官显贵们的宴聚,必有这样的青楼女携乐器而往的身影。她们在闲暇时,便聚到东京较大的金莲棚中,各自表演拿手好戏,用丝竹管弦、艳歌妙舞,炫人耳目,动人心魄。向她们求欢的,多是膏粱子弟。他们一看上眼,等到宴席散去,便会追逐到这样的青楼女之家。
这两类色艺并重的青楼女,是东京也是整个宋朝城市青楼女的主流。她们是官方登记在册的。官府有公私宴会,她们会被招去应酬。她们的一个重要使命是点缀官府主办的商业和娱乐等重大活动。临安一年一度的官府开煮新酒,都要做宣传推广工作。酒库雇来许多有名的、秀丽的青楼女以振声势。这支由青楼女组成的美酒专卖宣传的队伍,引动得成千上万的市民驻足街头观看,一时形成了“万人海”的场面。
文人士大夫,会用精妙的词藻,绝佳的情思,根据细致入微的观察,调动一切美化手段,对宋朝城市青楼女作精确的描写。人们都可以从这类描写中了解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态,也会理性思考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根源。
在宋朝城市里,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里聚集着以数十万计的读书和准备考试的莘莘学子。也可以说,天下读书种子的精华都集中在东京、临安这样的大城市里。
有一位叫沈君章的士子,喜欢并常去青楼。有一天他宿在青楼,结果不小心感冒,两腿特别疼痛。回家后母亲按着他的腿说:“你读书太辛苦了,经常读到深夜,又没有炭火烤,冻坏了。”沈君章听到这话,无地自容,于是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再也不去青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