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帅才李文忠:不动如山,动如脱兔(第5/7页)

所以,蛮子太尉在得到竹贞通报前来投奔之后,一点也没有感觉所部是来蹭吃蹭喝的意思,反而大大兴奋:如此白驼山守军实力将大大增强,随时都能下山捞一把,五万铁骑一旦出动,切断南蛮的后路那是一点问题没有,南蛮还敢向上都进犯吗?

上都稳,即新都(应昌)安,这不就是大元安危在于太尉一人?最起码在于一座铁打的白驼山!

什么叫擎天白玉柱?什么叫跨海紫金梁?俺蛮子太尉是也!

蛮子太尉兴奋之下,下令全军出动列队于山间一个绝大草场,友军到来必然要大大欢迎,还要让竹贞所部领教一下白驼山军威,欢迎仪式过后,本太尉要大摆筵席,欢迎竹贞平章主动“增援”白驼山。

一个千户来报:竹贞大军已到山下,请示太尉是否容他们列队进山门?蛮子本待下山迎接,站起身时又坐下了:不能养成这竹贞做客的习惯,既然来投奔,那就是麾下部属,焉有主帅迎接下属的道理?

将令传下:除警戒哨位之外,全军按照检阅场面列队于中军帐前草场;着竹贞所部也照此列队进入,本太尉要现场检阅竹贞平章所部军威。

蛮子于军帐之中留心观看,果然:那竹贞所部毕竟比不得本太尉麾下精兵,行军队列拖拖拉拉,竟然不知道进入草场之后必须肃穆列队,反而东一股西一股净往边上凑,将士们都是大老爷们儿,莫非害羞不成?

这种部队,不下力气整顿哪里会有战力?蛮子正叹息之间,却见竹贞被前呼后拥走向了中军大帐,无理!亲兵卫队如何能擅自带入中军大帐?

蛮子正待出口训斥,却见那帮“亲兵”竟然直冲中军而来,幸赖守卫中军大帐的护卫们还不含糊,立即拔刀阻击拼命,就此,明军巧攻白驼山的战事正式开场!

不过,眨眼之间已经成了围捕元军主帅蛮子太尉的贴身肉搏战,蛮子的亲兵护卫再怎么强悍善战也终属猝不及防,拼掉一个少一个,而明军却是越聚越多,一座中军大帐是守不住的。

蛮子太尉更明白这点,眼见中军大帐外等待检阅的将士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明军包围分割,士兵们手中只有长短兵器,并无强弓骑弩之类随身,这下成了明军只要保持距离,便能无伤亡杀伤元兵!这种情形,别说指望他们前来解救主帅,自顾也不可能了。

太尉蛮子半生于沙场厮混,判断战局还是比较准确的:大势已去,抓紧走人吧!

明军毕竟是打到了人家“大院”里面,地理环境不可能熟悉超过蛮子太尉,因而蛮子太尉得以率少部将士冲下了白驼山,身边的主要将领也就仅剩了一个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沙不丁是姓,与名字加在一起确实显得长了点。

主帅夺路而走,白驼山元军余部战斗的目标也就只能成为紧紧跟随了,这时还能有多高士气?中军大帐外草场的战斗迅速变成了一场屠杀,屠杀也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几声号炮,一位明军青年将领出现在中军帐前的检阅台,表情肃穆。厉声大喝:“某乃大明天子驾前左副将军李文忠,白驼山已破,降者免死,不扔掉兵器者立斩不赦!”

草场之上的杀声、兵器相交之声终于平息,嘈杂纷乱的“投降免死”呼声成了统一口号,蛮子余部终于全军放弃了抵抗,当然,也有少数元军誓死不降,被迅速扑杀,不过,这些轻微抵抗已经无关战事大局了。

就此,李文忠指挥明军以极小的代价,接连摧毁两支北元铁骑,攻占两处军事要地,补充了北伐军需,前面就是开平,一路再无险阻。

105

开平。

北元平章尚都罕率部不足两万在此驻守,实际上不过一承担守卫粮草辎重的将领,部下多为老弱残疾,谈不上什么战力,开平实质性的安全在于南面的察罕脑儿与白驼山。

自李文忠大军北出野狐岭以来,尚都罕就不断接到战报,中都路全境不战投敌、明军谨慎北进,尚都罕都是清楚的,但并未惶恐,这些都在预料之中,之所以尚都罕平章如同吃了定心丸,那自然是因为对战局尚有信心:天塌了有高个顶着,开平前面不是还有两支大军吗?

尤其对于白驼山的蛮子太尉,尚都罕平章更是放心:此山简直可以视作上都南方的一道“铁门栓”,一年前上都曾经失守,明军不就是绕道左后的全宁吗?正面来犯上都,明军会在察罕脑儿累得筋疲力尽,然后在白驼山碰得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