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帅才李文忠:不动如山,动如脱兔(第4/7页)

左右请示:“将军,前后左右如何设置警戒?”

竹贞笑了:“警戒么?自有明军替我们警戒,我等就别费气力了。”

“左右山梁南蛮若抛下石块檑木怎么办?”

“暂时不会,假如不出本将所料,先抛下的或许是问安书信。”

“那……那我大军如何进退?”

“别操心了,自有明军通知我们。”

部下人人狐疑不定:莫非平章大人有什么奇计妙策不成?如此绝境,如此气定神闲,真正高人中的高高人!

竹贞大人的确高人,神仙般猜透了李文忠的用意,果然不出竹贞所料,从左侧山梁射下一支响箭,不一会一名元兵送上书信一封,上面寥寥几字:“大同一别,思君甚切,今君虽入死地,又何须必死?大明左副将军文忠,置美酒羔羊等待将军回书也。”

没有什么犹豫,竹贞吩咐亲兵立即备马:“本平章亲自前去同南蛮谈判,尔等约束将士安静勿躁,静等回音。”

山谷长得很,竹贞一去竟然半天才来回音,却是站在山梁上向部下传令:“为全军将士生计着想,本平章决定忍辱负重,归降天命圣主,孩子们放下兵器吧!”

这还有啥说的?双方将士们终于没有流血就结束了战事。

李文忠军帐之内还当真准备了烤羊羔外加烧刀子烈酒,李文忠亲自把盏为竹贞压惊,酒宴正酣,文忠举杯谦恭问计于竹贞:“晚辈曾闻太尉蛮子骁勇善战,部下三万铁骑均为死士,前辈不妨教我破彼之策。”

竹贞沉吟片刻,长叹一声:“某知天命不可违,逮逢圣主,已是万幸,安敢不尽微功?有一计在此,供将军斟酌。”

“愿闻其详。”

“某今晨曾派人送信于太尉蛮子,请他准备我大军扎营之地,贵军若能打我军旗号,蛮子必然大开山门迎接,那时……惭愧呀!”

李文忠立即肃然起身,深深一躬:“将军深明大义,晚辈代万千生灵向将军致谢,此大功小将必当上奏皇上,求加封赏将军。”

竹贞慌忙起身回礼,一再解释:“不求封赏,不求封赏……在下只是深知,我军所带粮草仅够十日支用,想必左副将军所携带也不会太多,不拿下白驼山便无法进军上都,上都不克,我军食从何来?为全军将士生计着想而已。”

一场压惊小酒之间,白驼山蛮子太尉的命运也就在酒桌上被敲定了。

104

白驼山位于察罕脑儿西北六十余里,两座主峰几乎拔地而起,远远看去,形似马鞍,所以当地人也称呼为“鞍子山”,但由于整座大山海拔都高于周边,一年中将近六个月山头积雪,两座主峰加上山脉,恰似一头卧着的白骆驼,因此又称作:“白驼山”。

后世许多史家以及古代地理学家,都没少考证了白驼山大战的具体位置,皆因为史料简略或记载相互矛盾而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实际上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察罕脑儿战事与白驼山战事爆发得时间,即能确定:鞍子山即史书中所说的白驼山。

其实《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明确记载:

白海子在(开平)卫西南,大青山之北。亦曰长水海子。夷人因其四望白沙,呼为插汉恼儿。插汉(察汗),译言“白”。恼儿,译言“海子”。相近有苦水海子。又西即骆驼山也。明初,李文忠自万全出师,北至察罕恼儿地,进败元兵于白海子之骆驼山。即此。

太尉蛮子率部驻守白驼山之后,立即竭尽心力将白驼山加工成了一座天然堡垒,两座主峰中间唯有一条入山道路,但一路都是陡峭爬坡山道,仅仅能容双马并骑,两侧修筑了无数掩体,掩体都是松木盖顶外加数尺黄土,火铳轰不透,火箭射不穿,而掩体内的人却可以射箭、滚石、丢檑木,一座掩体即可封死一条山道!

不是说有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处吗?白驼山是一夫当关地势,万夫据险把守!

不是说元军只会放马野战不善坐地防守吗?让南蛮子们来白驼山试试!

至于封锁山道,困死守军?更不可能,白驼山有的是山泉,山间有的是良田草场,马能放牧。牛能下犊,光是满山野味就能供应万余大军长年消耗,更不用说蛮子太尉还从开平运来大量粮草,所有的粮仓都满满的,所有的草垛都高高的,马不愁越冬,人不愁肉吃!耗他个一年半载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