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康熙怒了:软硬兼施扫除内忧外患(第9/9页)
当时,皇帝和他谈论治河问题,二人谈得特别不投机。皇帝就问他:“以前你说减水坝宜关不宜开,现在你还这样看吗?”于成龙回答:“以前我妄言宜关,现在看来,实在是错的。”皇帝又问:“你说靳辅白白浪费国家资财,并没有真正治河,现在怎么看?”于成龙回答说:“我现在都是按照靳辅的做法在做。”
皇帝提高声音喝问道:“就是说,你过去说的是错的,靳辅做的是对的,为什么不明明白白说出来?你诬陷排挤别人的时候很容易,轮到你来做河道总督就什么都难,这不是明摆着吗?”康熙皇帝越说越气,他指着于成龙对群臣说:这个人曾经对我说,他没有见到靳辅在河堤上植树,我南巡时,指着那些柳树问他,那是什么?他答不上来。他告诉我靳辅放水淹民田,我问他在哪里?他又说不是亲眼所见。皇帝越说越激动,劈头盖脸地一通臭数落,令于成龙羞愧得无地自容。群臣认为于成龙“怀私妄奏”,纷纷要求将他撤职查办。康熙皇帝网开一面,命令以革职留任,以观后效。
于成龙懊恼万分,除了努力做出个样子之外,实在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无奈,他是真的不懂治河,按下了葫芦起来瓢。康熙三十九年春天,眼看着雨季就要到了,正当万般无奈的康熙皇帝下决心要撤换他时,一封遗疏送到了皇帝的案头——于成龙在河道总督任上病逝。就这样,一个原本很能干的帝国重臣,稀里糊涂地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历史坏名声。
从史书记载上看,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每一次都与黄河治理密切相关。面对这条浊浪排空的大河,他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深深知道,自己一跺脚,九州大地都会颤抖,唯独这条大河不买他的账,他时刻都在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条喜怒无常的河。一般说来,在中国历史上,当一个皇帝能够这样面对这条河时,就是中国人的绝大福气。因为,这种情形至少说明,这位皇帝还存着一份敬畏之心。只要如此,这个皇帝就大体不会坏得出格。我们也就大体可以知道他在治理这个国家时的基本情形了。
后来,他那个被称为乾隆皇帝的孙子,也曾经多次下江南。他的名义也是视察黄河。在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够知道,实际情形完全不是这样,他那吃喝嫖赌式的下江南和他的爷爷康熙皇帝基本是两回事儿。对此,历史已有定论。从中可以知道,不管一个人曾经有多大权力,也不管他以为自己多么聪明,历史不是那么容易被糊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