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康熙怒了:软硬兼施扫除内忧外患(第8/9页)
靳辅被撤职以后,黄河治理变得更加复杂。于成龙等一大批官员逢迎皇帝的意思,建议皇帝将靳辅所做的一切工程全部报废,重新来过。康熙皇帝这时变得很理性,他了解了一些情况后,知道靳辅的工作不能全盘否定,令那些基本不知河工为何物,却特别胆大、特别敢于侃侃而谈的官员闭上了嘴。然后,他再一次派遣一批高级官员前去调查靳辅的工作。几个月后,这批官员写回报告,高度评价靳辅的治河成就。就此,黄河治理一波三折,除了靳辅,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康熙皇帝决定南巡,再去亲自看一看,那黄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从史书记载中可以知道,这次南巡,发生在康熙二十八年春天。此时,除噶尔丹之外,国家已经大体和平安定,经济社会在迅速恢复。为此,许多百姓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地以外,携带着自己家里出产的酒食果菜,赶来请皇帝品尝。康熙皇帝受到了沿途人民相当真诚的欢迎与爱戴。
先期前来巡视疏浚海口工程的于成龙,向皇帝报告说:前往工地的水路和旱路艰险难行,而且没有住宿的地方,工程如今进展顺利,建议皇帝这次就不必去看了。据说,皇帝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什么话都没说,也没有坚持要去。他大约很清楚,这是帝国官场避免尴尬的惯用机巧。必定是那个工程效果很糟,否则,他们决不会在皇帝面前失去那宝贵的露脸机会,他若坚持前去,君臣大家的脸上就势必会都很难看。
此后,康熙皇帝再也没有提起过疏浚海口的这个钦定工程,却在后来公开否定了这个做法。在巡视过程中,他曾经一再赞扬靳辅治理黄河的成就。在内心深处,他对那位倔强的治河能臣大约已经充满了愧疚。
回到北京后,康熙皇帝立即向群臣宣布:这次巡视黄河,所到之处,人们念念不忘地称颂靳辅,他实心实意地做事情,我们以前对他的处理是错误的。现在,要恢复他的一切职衔待遇,以原来的级别按退休老干部处理。康熙到底是康熙,他的胸怀应该是他在后世受到特殊尊敬的重要原因。直到今天,有众多学者认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康熙皇帝玄烨的品格乃最高者之一。从靳辅的例子中,或许可以看出这样说的部分理由,姑且存疑。
康熙二十九年,他筹划了全歼噶尔丹的乌兰布通大战;第二年,他举行了意义深远的多伦会盟。与此同时,大雨频降,黄河不断传来险情。而靳辅之后的继任者们不但没有在靳辅打下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反而靳辅已经做好的许多工程,也因为疏于管理而频频出险。康熙皇帝决定再一次请靳辅出山。
此时的靳辅已经年届七十,两次被撤职查办令他深受伤害。他告诉皇帝,自己太老啦,干不动了,请求皇帝另选贤能,免得耽误河工大事。康熙皇帝说,除了你,别人我无法放心。我用你的心,不用你的力。靳辅毅然领命,再次登上黄河大坝。当年十一月,老先生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临死前,他唯一的请求是:为那些受自己牵连的官员平反。
多年以后,康熙皇帝每每想起靳辅,都会感慨万千,并一再追封他的官衔。从此,他再也没能找到一位像靳辅那样的河道总督。
历史老人仿佛特别喜欢恶作剧一样。靳辅病逝在河道总督任上几年之后,又一位河道总督也和他一样病死在那儿,而这位后来者,偏偏就是当年处处与靳辅对着干的于成龙。
康熙一朝有两个于成龙,都极有名。前一个老于成龙被康熙称赞为天下第一清官,在历史上颇受好评。老于成龙担任直隶巡抚时,小于成龙是他手下的通州知州,不久,老于成龙调升两江总督时,向康熙皇帝推荐小于成龙可以大用。后来,老于成龙去世,康熙皇帝深为惋惜,突然想起了那个受过推荐的小于成龙,于是,就把他也陆续提拔成了直隶巡抚。前后两任都叫一个名字,前任还推荐过后任,一时传为佳话。
小于成龙本来不懂黄河治理,为了迎合皇帝,便拼命反对靳辅,一力主张疏浚海口,甚至暗中嘱托漕运总督慕天颜为靳辅栽赃。没想到,靳辅死后,自己竟被皇帝选为河道总督。他既不懂治河,也大体没有兴趣治河,如今只能打起精神走上那黄河大坝。结果,在总河任上的表现让皇帝很不开心,最后,终于在群臣面前让他出了一次很大的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