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尔衮的恩怨情仇和权力游戏(第5/9页)

天聪九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

这一年九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他临之以威并施展计谋,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据说,这颗传国玉玺从秦始皇之后一直传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当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北伐时,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逃离北京,将这个宝贝带到了蒙古草原,顺帝死后便下落不明。有学者认为,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五次远征蒙古,其中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找这个东西,以便证明自己夺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是天命使然。他至死也没能如愿。二百多年后,一位牧民在草原上放羊,发现一只羊连续三天不吃草,一个劲儿用蹄子刨地。这位牧民在羊蹄子刨的地方一挖,挖出了玉玺。玉玺遂辗转落到了林丹汗手中。据说,林丹汗之所以以统帅四十万蒙古铁骑的成吉思汗自居,就是因为得到了这个长生天授予使命的玩意儿。

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对于皇太极和后金臣民的影响极大。他们全部真诚地相信后金汗国确实得到了上天的护佑,而皇太极也就接受了大家的拥戴,在“服膺天命”的崇高名义下,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公元1655年,是为大清顺治十二年。正月,副理事官彭长庚评价多尔衮说:“太宗创业盛京,同事诸王俱树勋劳,而睿王之功为冠。”(蒋良骐《东华录》卷五,顺治十二年正月)当时,正值多尔衮死后遭到清算之际,这番话对多尔衮来说,应该是公正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多尔衮才被推到了皇太极死后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此时,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国,声势浩大的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还有如日中天的大清朝,三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逐鹿于中国大地上,已经接近最后大决战的前夜。皇太极身后的权力继承变得格外敏感而关系重大,倘若处置不当,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内斗的话,这个政权的前途就谁都无法预料了。

本来,按照推举制原则,就能力、威望、地位与实力而言,多尔衮最应该被推举为最高权力继承人。偏偏此时的情形已经与努尔哈赤死后大不相同。经过皇太极十七年经营,如今的大清早已不是当年的后金。从人性的层面考察,当年,当所有大小贝勒在代善的带领下,拥戴皇太极即皇帝位、誓死效忠,并全体匍匐在他脚下三跪九叩首时,这一切改变就已经行进在不可逆的过程之中了。

此刻,在组织结构、决策与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大清政权已经汉化程度颇深,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大明帝国的缩微版。为此,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两黄旗大臣,坚定主张必须由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他们之中有八个人,聚集到三官庙盟誓: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以生命相搏。其中,还有人指名拥戴豪格。这就使事情变得异常棘手。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除夭折的三个之外,豪格是最为出色的一个。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比他的十四叔多尔衮还大三岁。从努尔哈赤的时代起,就开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了。天聪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绕道入关伐明时,在广渠门外与袁崇焕的宁锦援兵发生激战,豪格勇悍异常,一直冲杀到了护城壕边上,令明军大溃。

豪格也不仅仅是个武夫,在对待大明、朝鲜与蒙古察哈尔的战略关系上,他眼光独到,认为大明是需要首先对付的主要矛盾,并颇有创见地建议,应该想办法联合农民军,共同削弱大明的力量。(《清史稿》列传六,豪格传)在当时,能够看到这一点的王公贝勒几乎绝无仅有。

豪格与多尔衮多次并肩作战,经常是多尔衮为主帅,豪格为副帅。譬如,那颗传国玉玺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过,叔侄之间似乎并没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情谊。豪格对多尔衮好像也并不服气,或许和他年龄比多尔衮大有关。在围困锦州被处罚时,多尔衮自请死罪,豪格的表态就很有意思。他说:“多尔衮是亲王,我也是亲王;因为他是叔父,所以命令他为主帅。既然他失策犯了错,我跟着他,自然也该死。”(《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五,第22页)这其中,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