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多尔衮的恩怨情仇和权力游戏(第3/9页)
或许,努尔哈赤对阿巴亥的情意并未泯灭,不到一年又将她接回,继续做大妃。成书时间最早的清代官方史书《太祖武皇帝实录》中记载:由于大妃有机变且好嫉妒,使努尔哈赤觉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后会祸乱国家,于是预先给诸王交代遗言说:‘等我死时,必须命令她为我殉葬。’”后来,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一大早,诸王便来向她转达努尔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从。诸王说:“先帝有命令,想不遵从是不可能的。”最后,在诸王寸步不让的坚持下,大妃阿巴亥自缢而死。也有史书认为,她是被人用弓弦勒死的。就此,阿巴亥之死遂成为前清历史上最重要的谜团之一,引发出无数猜想与争论。
母亲殉葬时,多尔衮虚岁十五岁,实则还差一个多月满十四岁。按照女真人的习俗,已经成年。他的哥哥阿济格虚岁二十二岁早已成年,弟弟多铎虚岁十三岁,也接近成年。由于兄弟三人全部名列共柄国政的八和硕贝勒,他们必定对母亲殉葬的内情有些了解,这可能是后来多尔衮独掌大权时,他们对此始终不曾发出过任何不同声音的原因。
按照当时的标准,多尔衮虽然已经成年,并与多铎最受晚年努尔哈赤的喜爱,但他当时没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驰骋疆场时,多尔衮还没有出生。按照努尔哈赤确定多年,且从无改变迹象的八旗制度根本原则来看,他没有可能被推举成继位的汗王。假如努尔哈赤要强行指定他为继承人的话,事情就会变得异常复杂。因为,那将意味着八旗制度中根本原则的改变,意味着游牧渔猎部族国家文化上的改变。我们知道,除非在特别特殊的情形之下,这种改变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就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晚年最喜爱幼子拖雷,但拖雷终究没能当上蒙古大汗一样。因此,年轻的多尔衮只能得到旗主的权力与财富,却不能坐上部族国家汗王的位子,原因端在于此。
事实上,努尔哈赤死后,两黄旗虽由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继承,但是,多铎是正黄旗旗主贝勒,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贝勒,多尔衮并没有实际掌握一旗。不久,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皇太极将汗王才能掌握的两黄旗旗色,交换为两白旗。从此,两黄旗由皇太极掌握,阿济格和多铎分别成了两白旗的旗主贝勒。
天聪二年三月,即皇太极继承汗位一年半之后,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征蒙古有功,被“赐以美号”,曰:“墨勒根戴青”,即汉文“睿智”的意思。据说,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汉文爵位称呼就是由此而来。显然,皇太极对多尔衮的才智具有清醒的认识。同月二十九日,阿济格违犯制度,擅自为多铎定亲,被皇太极罚银一千两,并罢免了他镶白旗旗主的名位权力,多尔衮这才正式成为镶白旗旗主。此后,皇太极又任命二十岁刚刚出头的多尔衮主管吏部——这是权力很大的一个部门,号称六部之首——并多次委以重任,使多尔衮有机会建功立业。就这样,皇太极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起来,从墨勒根戴青贝勒到睿郡王,到睿亲王,直至有能力摆平战功显赫的皇长子豪格,成为辅政王,再成为摄政王。
应该说,皇太极待多尔衮不薄,对此,多尔衮心知肚明。对于皇太极,他的感受可能是极度复杂的,一方面,他曾经说过:“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蒋良骐《东华录》卷四,顺治八年二月初十日)另一方面,他也亲口对大小贝勒说过:“太宗之所以给予我特殊不同的恩情培育,超过了对于所有其他子弟,是因为他知道诸子弟只有靠我才能成就事业。我很明白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皇太极称帝时,册封了四大亲王: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应该说,皇太极在多尔衮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甚至超过了对他的亲生儿子豪格。
有证据显示,皇太极对多铎也不错。
多铎有“荒唐王爷”之称,除了能打仗之外,任侠率性、渔色猎艳的名声也不小。他甚至曾经将主意打到了大清朝第一位汉人大学士范文程的头上,并且可能对范夫人进行过严重的性侵犯,气得范文程范大人装病不上朝,在家里闭门谢客生闷气。假如不是多尔衮出面制止,没有人知道事情会如何结局。《清太宗实录》中记载道,经过皇太极的极力争取,多铎才分到努尔哈赤生前直接统领的十五个牛录四千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