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后金克星袁崇焕(第7/9页)
高第可能同样没有想到,他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原因是发生了一个除孙承宗外,可能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部队撤进山海关后,清点人数的结果,完全出乎高第的意料之外——整个撤进关内的部队,已经超过十万人,如果加上跟着袁崇焕“独卧宁远城中”的二万人,其总数已经超过十二万。就是说,孙承宗和他的部下们,不但没有冒领军饷,他们可能还在往里赔钱。这一下子高第的麻烦可就大了。因为,他不但在朝廷上言之凿凿地认定孙承宗们贪冒军饷,更糟糕的是,为了加强自己说话的力量,新的军饷他也信誓旦旦地只向朝廷申报了五万人的份额。如今,他深悔孟浪,懊恼得恨不得抽自己嘴巴。
最后,这厮想出了一个所有坏主意中最坏的主意,给士兵发饷时,按照对折之后再打一个对折的标准发放,就是说,每个战士只能领到四分之一的军饷,结果,引起了官兵们普遍的愤恨,许多人逃离部队,自谋出路。于是,高第以此惩治这些逃兵的长官,说他们冒领粮饷、贪污舞弊。就此,这个真正的混球把一个坏蛋在军队中当了官儿后所能做的坏事,差不多算是做到头了,由此引发的怨毒和憎恶可以想见。据说,当时的部队中,有不少人放出狠话,说是愿意一命换一命,和自己的最高统帅同归于尽,就是“与汝偕亡”的意思。
这样一来,又吓着了我们的辽东经略。史书记载:由此“高第大惧,始稍敛迹”。就是说,那些要找他玩儿命的家伙,把他吓坏了,于是高第有所收敛,并且,对袁崇焕也开始改变态度。
以前,高第可能是很想看着袁崇焕出洋相,看看他如何在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面前“独卧孤城”。如今,对于那些申请调到宁远去的人,不但批准,还会嘉奖他们。到后来,看到袁崇焕因为“独卧孤城”而名声大盛、深孚人望的景象,这高第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突然给朝廷打了一份报告,盛赞袁崇焕有勇有谋,应该再行升迁。有一种说法,认为高第是想明升暗降,通过升官,把袁崇焕的实权剥掉,然后再把他弄出宁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高第对袁崇焕享有的崇高威望很是眼热,自己也颇想尝试一二,于是使出了这个招数。
谁知,朝廷不但欣然同意给袁崇焕升官,将他任命为按察使,还同时让他兼任宁前道尹,使关外诸官吏将佐如总兵、副将、参将、守备们,一下子都成了袁崇焕的部下。袁崇焕在山海关外俨然自成一军,高第有苦说不出,更加拿他无可奈何了。
当此时,袁崇焕召集全军将士,当众刺血,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并郑重地给将士们下跪,为国家为生民请命。将士们泪流满面,发誓愿效死命。据说,当时全城官民尽皆遥遥下拜并挥泪宣誓,愿与袁崇焕共生死,场面至为感人。
随后,袁崇焕分兵几路:一路动员城外百姓迁居城内,以便坚壁清野;一路严密盘查奸细内应,准备将计就计;一路筹备守卒食粮;一路准备战守器具。然后,传令宁远以西的前屯卫守将和山海关守将:“凡有逃到这里的宁远将士,一律斩首示众。”
就此,宁远城中已是众志成城。
努尔哈赤则全然没有把宁远城和袁崇焕放在心上。因为,在以往的岁月中,他已经得到了太多蔑视大明帝国的理由。如今,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对宁远城与袁崇焕格外高看一眼。
论城池高大坚固,宁远城远远不如开原、铁岭、沈阳、辽阳中的任何一座,与那些辽东名城比起来,宁远城是什么?一个在此之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的弹丸之地。
论起官爵高低,袁崇焕虽然当上了副省级的按察使,若和辽东经略比起来,可还差着好几级呢。这些年,直接间接死在努尔哈赤手里的大明辽东经略已经不止一个。
论起实战经验,据说这个袁崇焕从来没有亲临战阵打过仗,更不要说身经百战了。在横行天下的努尔哈赤眼中,“何物袁崇焕?”——袁崇焕是什么东西?充其量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罢了。
此外,论兵力、论军备物资、论财力等等,袁崇焕和努尔哈赤以前的对手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
因此,开战之前,努尔哈赤志在必得,几乎是出动了倾巢之兵。据说,他此次出兵的目的,是要直下山海关,然后与大明帝国以山海关长城为界,正式划定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