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朱由检(第6/9页)
其一是总揽全局,制订正确的战略;
其二是发现人才,使用这些人才实现自己的战略;
其三是赏罚严明,淘汰笨蛋与坏蛋,让坏人不能过多地干坏事,让好人干得更起劲,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
令人遗憾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在这三个方面全部一塌糊涂,没有任何一个方面能够说是合格的。
朱由检的施政纲领相当平庸老套,了无新意,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不出有什么谋略、眼光和统筹全局的能力。表现出一派急功近利的慌里慌张、粗鄙浅陋。
当时,内忧外患已经在四个方面形成:
——辽东“巨祸”努尔哈赤;
——陕西山西的农民暴动;
——官场上的腐败堕落,党派之争;
——并非不重要的自然灾害。
有一派观点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认为,崇祯皇帝登基前后,即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正值世界范围内的气候进入小冰河期。其特点是:全球气候大面积、长时间、高频率、超强度地发生灾害性反常。从万历皇帝中后期到崇祯皇帝一朝的历史记载上看,情形似乎确实如此。
这种自然灾害的后果极为可怕,持续发生自然灾害的南北方地区,人吃人的现象已经公开出现,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人市”,即贩卖自己的妻子儿女的市场。而食品市场上的人肉则以“两脚羊肉”的名义出售,价格低于其他肉类产品。
有位举人在进京赶考的路上,亲眼看到一个女人边哭边煮食自己的孩子,这位母亲说:反正孩子也活不了,与其别人拿去杀着吃了,还不如自己吃掉算了,孩子还能少受点罪。强烈的刺激导致这位举人得了病,长时间吃不下睡不着,眼前时常出现那位母亲的样子。从症状上判断,很可能是严重的神经衰弱。
据说,这种小冰河期每隔四五百年就会出现一次。这派观点进一步认为,这种气候反常与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的治乱周期颇为吻合。因此,不要说崇祯皇帝,就是李世民再世也没戏。姑且存疑。
从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崇祯皇帝朱由检极其推崇唐太宗李世民,极其尊崇自己的祖先朱元璋,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效仿之。
然而,我们知道,同样面临内外交困,李世民是当机立断,一个人单枪匹马,亲自出面与大兵压境的突厥骑兵讲和,不惜赔款、和亲甚至称臣,争取到了时间,用以解决国内的休养生息、自强发展。一旦国内问题基本解决,兵强马壮时,便集中优势兵力,一战便将与突厥间的战略态势基本扭转过来。
不要说与这样的伟大战略战术家相比,就是与他自己的祖先朱元璋的战略头脑比较,朱由检简直连小学生的水平都不如。他基本上不知道谋定后动为何物,完全不懂得运用战略眼光审时度势,把握局面,抓住重点,争取主动。而是声嘶力竭,四面出击。结果,有限的力量更加分散,按倒葫芦起来瓢,战则无力,和则无方,攻则不克,守则不胜。导致四处冒烟,天下大乱。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在这位皇帝身上找出许多优点,也可以找出不少缺点包括性格上的缺陷。但是,诚如我们所知,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组织之中,战略思想的缺失、错误或者实现战略思想的能力的缺失,永远都是领袖人物最致命的缺陷。不幸的事实是:崇祯皇帝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位皇帝。
皇帝就如一艘海轮的船长。我们这位船长不知罗盘为何物,对于暗礁、潜流、风信、气象、潮汐、天文、航道诸方面的知识全部暂告阙如。他只是知道自己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又完全不知道怎样才能到达。同时,将具有上述知识的人全部踢到海里去,只让那些同样缺少这种能力、但专门会哄他喜欢的人留在身边,帮助自己指挥航程。这时,茫茫大海上,风狂雨骤,人们除了赶快给自己找一件救生衣之外,还能期待什么呢?船越大,载的人和宝贝越多,后果就越惨重而已。
由于皇帝这里没有一个正确的战略,整个国家自然失去了方向。于是全国的官僚们都被皇帝驱赶着上蹿下跳,去医治“头痛”或“脚痛”。而由于官场上的党派之争与腐败堕落,又使这些“治病”的“医生们”互相丑化、互相攻击,对疾病作出千奇百怪的诊断,开出百怪千奇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