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朱由检(第4/9页)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心理规律,叫定向期待反应。说的是一种行为被多次、反复正强化也就是正面激励之后,这种正强化接受者会形成一种行为定式,使之持久地继续按照被鼓励的方向行事。

这种定向期待反应有一种变形,其表现是:一个行为本来并不具备某种品质,但是在许多人反复、多次正强化之后,会使行为人自己都真的以为这个行为具备了那种性质,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心理上的定向期待反应和行为定式。这种规律有点类似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党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所阐释并实践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

事实上,并不需要花费多少功夫,只要随便翻检一下史料,我们就会很容易发现,崇祯皇帝除去魏忠贤之后,在当时帝国臣民中充满了对皇帝天纵英明、深谋远虑的热烈赞扬。这些赞扬真的太多了,充斥在当时和后来的各种记载、奏折、上书、奏对、对话、笔记、书籍、民间传说、戏曲文学、甚至今天历史学家的各种著作之中。平心而论,置身于如此众多的热烈颂扬声中而能够不飘飘然,是需要极强定力的。从崇祯皇帝的一生行事判断,他显然并不具备此种定力。

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或许不算冒昧:

正是由于来自帝国官场与民间这种对皇帝习惯性的反复阿谀、奉承、拍马屁实在太多太滥了,才使得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己都不由自主地相信,除掉魏忠贤确实是自己天纵英明、富有谋略、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结果。因此,在他后来的帝王生涯中,我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有机会看到,这位皇帝是如此地自以为是:把过敏多疑当成英明睿智,把刚愎自用当成当机立断,把轻率酷苛当成了乾纲独断,把反复无常当成了随机应变,把轻举妄动当成机谋敏捷等等。

从1368年到1644年,经历了二百七十六年风风雨雨的大明王朝,在其当时,绝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国。用今天人们习惯的术语表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系统。这样一个巨系统,在朱由检手中轰然崩溃。对此,他认为责任不在自己,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是他的名言。意思是:国家不是皇帝我弄亡的,都怪大臣们不好。因此,他曾经在龙案上面反复书写道:满朝文武皆可杀!

作为皇帝,把国家弄亡了,本来已经糟不可言,再说出这样蛮不讲理的话来,不由人不心生厌恶,觉得这厮真够可以的,他活该亡国。

不过,平心而论,纵观朱由检十七年皇帝生涯,令人称道或者值得同情的举措确实也有一些,这就难怪会有那么多人同情他了。

干掉魏忠贤一伙,无疑是他的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迹了。

崇祯皇帝于天启七年八月底登基,九月,有人上书弹劾魏忠贤的同党。

十月开始有人将矛头直接指向魏忠贤。

十月二十七日,浙江贡生钱嘉征上疏,弹劾魏忠贤十大罪。

二十八日,魏忠贤请求辞去各种爵封。

二十九日,崇祯皇帝将魏忠贤召至殿上,命一个宦官当众宣读钱嘉征奏疏,指斥魏忠贤十大罪。魏忠贤面色如土,回去后立即以重金托崇祯皇帝的一位老侍从求情。崇祯皇帝知道后,马上将此人驱逐出宫。

天启七年十一月一日,崇祯皇帝降严旨,历数魏忠贤之罪恶,将其发往凤阳守陵,亲属充军,家产罚没。谁知,魏忠贤这厮虽然被贬出京,却极为威风。史书上说,当时有四十多辆大车为他运送珍宝细软,马有千匹,壮士八百人各怀利器,沿途拱卫。

崇祯皇帝得知后,立即下令,派人前往捉拿,将其扭送押解至凤阳,所有跟随者全部捉拿归案。当天晚上,魏忠贤住宿在阜县县城,得知消息后,极为苦闷。当夜,与死党李朝钦饮酒至大醉,随即二人相对悬梁自尽。

至此,势焰熏天的魏忠贤阉党烟消云散。

崇祯皇帝的生活相当俭朴,不事铺张。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仅仅吃饭一项,最多的每餐饭要有三百三十三道餐前小菜、开胃食品、正菜、面食、点心、粥品等等。崇祯皇帝很长一段时间不吃肉,经常只用几道蔬菜下饭,有时只是清粥小菜而已。作为皇帝,这已经是太不容易了。要知道,皇宫中的御膳房养了上百号人,是专门为他做饭烧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