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现使命(第5/8页)
据陆军史料记载,二等兵希特勒曾因中了英军释放的介子毒气,于1918年10月至11月在战争最后的那些日子里住进陆军医院治疗。希特勒后来说,他当时患上了临时失明症,可是当德国投降的消息传到医院,他却大喊大叫起来(“我母亲去世后,那是我第一次大喊大叫”37)。“一切都白费了!”他怒吼道。38难以置信的是,希特勒还声称当他仍旧躺在病床上,对造成战败损失的“那帮卑劣罪犯”满怀刻骨仇恨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政治家”。39尽管一些历史学家表示怀疑,但是上述说法美妙动听,后来又成为希特勒精心打造的领导者传奇的佐证轶事。1918年11月末,希特勒最后又回到慕尼黑,仍然在军队中,仍然没有明确目标。40他既无军外工作,又无可以推销自己的技能。他甚至连冒充的艺术家或明信片素描画家都不是。希特勒决定继续留在军队安稳的怀抱中。那是18岁以来他所知道的唯一可靠的家,一个保证他有饭吃、有房住的地方,而其他数百万士兵均已遣散复员。他滞留在兵营中,在主要的火车站担任警卫任务,在位于奥地利边境附近那座人员迅速减少的特劳恩施泰因战俘营地执行过临时任务。希特勒回到慕尼黑驻防地后,于1919年春季被选为“士兵委员会”候补代表。从理论上讲,这个委员会在巴伐利亚进行短暂残酷的苏维埃共和国实验期间接管了希特勒所在的通信传令部门。1919年6月,希特勒原本闲散的日子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次变化又是由外部运气而非主观信念所促成。几乎无所事事的二等兵希特勒被新成立的情报与宣传部门指挥官卡尔·麦尔上尉招至门下,成为一名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陆军内部间谍。上级之所以成立麦尔领导的情报与宣传部门,是因为陆军高层担心在战后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下,马克思主义“病毒”会在士兵当中传播扩散。陆军——那时已被称为德国国防军,希望“防止士兵们接受革命思想”。41
为使新招募的特工人员有能力执行攻击马克思主义、在陆军中宣扬德国民族主义的任务,麦尔上尉将希特勒和其他几名士兵送到慕尼黑大学,学习为期一周的历史与政治课程培训。42其中一位大学教员名叫戈特弗里德·弗德尔,自诩为经济学专家,他所讲的那套理论深深吸引了希特勒。他把德国的不幸归咎于“贪婪的资本”——那是“犹太人金融资本”的代称。他谴责“资本奴隶制”,声称德国已经沦为国际(犹太人)“股票市场资本主义”的奴隶。这种观点对希特勒的平民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立场很有影响。另一位教员是保守派历史学家卡尔·亚历山大·冯·米勒教授,他在课后注意到希特勒以刺耳的嗓音十分活跃地给其他学员宣讲着学习内容。米勒对麦尔说:希特勒有演讲才能。43
希特勒非凡的演说天赋很快就以吸引人的生动方式显现出来,还引发了希特勒所说的改变他一生的顿悟。如果真的是这样——大多数历史学家深信不疑——那一刻便将一位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一战老兵从军人转变成崭露头角的演讲家;那一刻便使希特勒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那一刻也造就了政治家阿道夫·希特勒。
1919年8月,就在希特勒结束慕尼黑大学历史与政治课程培训班学习之后两个月,一次特殊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希特勒同其他几名毕业学员一起被派到离慕尼黑40英里的一个国防军兵营(当时被称为莱希费尔德兵营),向那里的官兵宣传灌输民族主义和反布尔什维克思想。他们为那里的官兵举办了五天题为“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的讲座。希特勒积极投身这项任务当中,并同主讲官一道承担了大部分宣讲任务。他宣讲的题目涉及德国被指控的战争罪责,“社会、经济与政治的热点话题”等方面内容。他在宣讲过程中体现出了十足的反犹太主义立场。“我把部队官兵都变成了民族主义者”,他后来这样写道。44他宣讲起来富有激情,再加上他对历史知识的概括掌握(即便是自学来的,有些肤浅),使他一时名声大噪。“希特勒先生是一位,请允许我这样说,天生受人欢迎的演讲家。”有位士兵在培训班结束时这样评价道,“他对政治信仰表现出的狂热投入,他的大众化演讲风格……很能抓住听众,让他们配合默契。”另一位士兵表示,希特勒是“一位精神饱满的优秀演讲家。……有一次,上课时间很长,没能按时结束。他问我们他是应该停下来,还是同意他接着把其余内容讲完。大家立刻表示同意。”45在莱希费尔德兵营,希特勒成了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