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火焰中的哀鸣(第3/6页)
拜占庭的政治形势自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以来已经严重恶化。皇帝伊萨克二世·安格鲁斯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统治者,被他弟弟阿历克塞三世推翻了。新皇帝十分谨慎,他挖出了伊萨克的眼睛,并把他关进了皇宫的地牢里。在随后清洗旧势力的过程中,他又轻易抓到了旧皇帝的儿子阿历克塞·安格鲁斯,把他也关了起来。
这位皇子展现出了比父亲更大的勇气,在两位意大利商人的帮助下成功越狱。随后,他偷渡到了德意志,在那里听说了十字军在威尼斯集合的消息。于是,他派了使者去找博尼法斯。阿历克塞承诺,如果十字军可以协助他推翻卑鄙的篡位者,君士坦丁堡的市民将会万分感激,给予他们丰厚的报酬。十字军在轻易偿还威尼斯的债务之后,还会有大量富余,而阿历克塞也将率拜占庭军队配合他们收复耶路撒冷。
这个提议相当诱人。有了拜占庭财富与名声的支持,十字军会无比壮大。帮助合法的皇帝登上皇位也符合骑士精神,加上阿历克塞与博尼法斯还有遥远的亲戚关系,这相当于为亲戚排忧解难。最棒的一点是,所有人都可以摆脱威尼斯的债务了。于是伊萨克二世·安格鲁斯本身就是篡位者这一事实被轻易忽视了。139博尼法斯迫不及待地向使者表明了自己的兴趣,并请阿历克塞尽快与十字军会合。
与此同时,十字军还要参与对扎拉的进攻。在出发前一周,恩里科·丹多洛对十字军发表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演讲。作为政治舞台上的大师级人物,丹多洛在全体士兵面前屈膝接受了十字标记。这种勇敢而虔诚的行为多少打消了普通士兵对于绕道扎拉的疑虑。奏着嘹亮的号角,有着鲜红遮蓬、闪亮标志的总督的大帆船就这样领着舰队起航了。
然而十字军抵达扎拉的那一刻,所有的激动和美好都化为乌有。绝望的守军在城墙上挂出了十字架,教皇也来信禁止他们进攻基督徒伙伴的城市。这让十字军在道德上陷入了难堪的境地。中世纪的社会很看重誓言,而他们已经以荣誉宣誓帮助威尼斯攻占扎拉。这样做会让灵魂接受拷问,而遵从教皇则会让他们成为背叛誓言者。
和往常一样,恩里科·丹多洛总有解决办法。十字军最早向威尼斯借船的时候,教廷使节曾建议他们尽一切可能保持军队的完整和团结。这不就是隐晦地允许他们完成和威尼斯人的交易吗?
少数士兵厌恶这种厚颜无耻的胁迫,他们离开了,但大部分人都被总督说服了:教皇了解原委后会理解的。于是十字军继续展开了围攻,一周之内城市就陷落了。他们还没来得及瓜分战利品,宣布把整支十字军逐出教会的教皇诏书就送到了。
蒙费拉的博尼法斯尽力封锁了新闻,并派出了信使去罗马解释他的行为,请求原谅。他的请愿在拜占庭盟友的最新消息下变得更加合理。年轻的阿历克塞·安格鲁斯对于寻找援军越来越绝望,因此他提出的条件变得越来越诱人。除了派遣的军队增加1万人,为重新征服的耶路撒冷提供常驻守军之外,他还愿意让东正教会臣服于罗马教皇。东西基督教世界存在150年的裂痕将会弥合,十字军的债务将会一笔勾销,而耶路撒冷的未来也得到了保证。
唯一的问题是,大部分十字军战士都不想和阿历克塞·安格鲁斯扯上关系。他们宣誓东征,忍受了被威尼斯人禁锢的屈辱,随后又因为进攻扎拉遭受了道德的谴责,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耶路撒冷重归基督徒的怀抱。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属于不务正业。教皇知道原委之后,很可能会原谅他们在扎拉的所作所为,那为什么还要冒着再次触怒他的风险,去进攻全世界最著名的基督教城市呢?
东征的领导者们又一次掌握了主动权。博尼法斯和丹多洛与阿历克塞签订了协议,因为他们认为即使此举会导致少部分士兵流失,多数人也还是会不情愿地接受既定事实。答案很快就揭晓了,他们猜对了。尽管有几千人因为厌恶而离开,但剩下的人认为如果不浪费太多时间,再绕道这最后一次也可以接受。阿历克塞也保证只占用十字军一点儿时间,并表示他们会被君士坦丁堡的居民当成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