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查理曼的眼泪(第3/5页)
817年,路易遭遇了严重的意外,这个前景广阔的崭新政权随之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改变。一次教堂礼拜仪式后,正当路易穿过连接亚琛大教堂和皇家宫殿的木质走廊时,走廊突然坍塌,导致许多朝臣重伤而死。受到这件事的严重打击,受伤的路易开始考虑皇位继承问题,指定他的长子洛泰尔(Lothair)为最高统治者,把剩下的权力分给了另外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
路易的伤势慢慢好转,但他打算分权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远在意大利的侄子伯纳德(Bernard)、意大利当时的国王,发现自己不久之后就会沦为属臣,于是立即起兵反叛。然而当路易带着一支军队突然出现在勃艮第时,毫无准备的伯纳德不得不弃械投降。伯纳德决定去见他的叔父,以求得他的原谅,并希望能继续留在意大利。路易却完全没有想过要原谅他。他将伯纳德抓回亚琛,以叛国罪论处,以此警告所有正在筹划谋反的家族成员。最终,伯纳德被认定有罪,被剥夺所有财产,判处死刑。
为了显示自己的仁慈,路易改判死刑为挖眼,两天后执行。行刑的士兵毫不留情,下手很重,他们用加热后的铁棍狠狠地插进伯纳德的眼中。伯纳德最终没能挨过酷刑,痛苦地挣扎了两天后就死了。
侄子死后,路易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开始变得对宗教格外虔诚,内心的罪恶感促使他举办了许多极其奢侈的宗教展览。神职人员成了主要的谏官,他还捐建了大量的教堂和修道院,由此得到了他最为响亮的名号——“虔诚者”路易。而当这些都无法减轻他的内疚之感时,这位皇帝又做出令人震惊的举动,他在教皇、众多神职人员和帝国的贵族面前公开忏悔他的罪行。这种令人瞩目的谦卑也许的确是值得称赞的,然而它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极大地削弱了路易的权威。
当时的社会战乱不断,尸横遍野。不怀好意的敌人遍布在广阔的边境地区,他们总能在帝国军队来临前就逃进森林或者大海,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种形势下,要想成为一位深受拥护的好皇帝,就不得不每年至少发动一次强势的军事行动,否则,将会被视为软弱无能之人。
路易没有实施武力威慑的地区在突然之间爆发了暴力冲突,四起的叛乱势力必然遭到残酷镇压。被捕的敌人毫无例外,全都被弄瞎、打残,残忍地杀死或者直接吊死。查理曼曾因凡尔登的叛乱杀了4500名撒克逊贵族,以示惩罚。为了平定骚乱,他还重新迫使这个地区所有的人口全部外迁。
从维护秩序的角度来看,这些强制举措都是必要的。但当路易谦卑地向教皇鞠躬,阐明自己的罪行,甚至包括那些微不足道的过错时,这些举动损伤了他在臣民和敌人眼里作为帝王的尊严,这不是一个皇帝该有的行为。查理曼想沐浴在敌人的鲜血中,而他的儿子却似乎只想进入修道院。
身处北部边界地区的维京人对此心知肚明。但查理曼不可小觑的防御力量,尤其是那坚固的桥梁和强大的军队,对妄图发起大侵袭的维京人而言,具有十足的震慑力。然而,预示着这些优势不久将会荡然无存的不祥征兆出现了。一位法兰克主教旅游经过弗里西亚地区时,得到了“某位北方人”的帮助,此人知道沿河而上抵达海洋的路线。这也就表明维京人非常熟悉法兰克帝国的港口位置和海洋航线,也知道法兰克帝国缺少可以用于自我防御的舰队。
然而,法兰克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危险。他们的生活比以前数代都要繁荣富足,正享受着帝国统治下的种种福利。法国北部桑斯教区的大主教相信国王能够很好地保护他们,他甚至摧毁了自己领地的城墙来重建教堂。沿海岸各镇的防线也同样不堪一击。充满活力的酒水贸易在连接巴黎和海洋的塞纳河沿岸蓬勃发展,弗里西亚海岸港口星罗棋布。法兰克帝国有着优质的银矿——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尤为稀缺之物,催生了银币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物物交换,数不胜数的珍稀金属纷纷涌入了法兰克帝国市场。
维京人之所以未对法兰克帝国发动大规模袭击,根本原因是他们内部出现了问题。戈德弗雷德死后,丹麦半岛战乱不断。一名叫哈拉尔·克拉克(Harald Klak)的战士夺得了政权,但是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被戈德弗雷德的儿子霍里克逐出丹麦。哈拉尔打算向路易寻求帮助,非常狡猾地提出愿意皈依基督教以求得援手。路易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在美因茨附近的皇家宫殿英格尔海姆(Ingelheim)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洗礼仪式。哈拉尔和他的400名手下浸泡在圣洗池中,“虔诚者”路易则作为哈拉尔的教父站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