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唐人论秦(第4/6页)
杜牧在这篇名赋中提出了两大问题:
一是秦始皇骄奢淫逸过度。二是大秦帝国亡于自身。尤其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二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杜牧通过《阿房宫赋》提出了一个秦亡于自身骄奢淫逸的新命题。加之这篇赋确实写得精美绝伦,所以,杜牧的观点迅速得到传播。
这种传播给后世带来了两大认识:一是阿房宫修建完毕;二是秦始皇败于骄奢淫逸。
前者是一误解。不仅秦始皇病故之时阿房宫没有修完,而且,秦二世继位之后继续建也没有修完。阿房宫既然未修完,哪有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的那样美女如云?哪可能有绝色佳人生活于其中?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不过是作者的想象。但是,文学的真实倾倒了无数读者,后世读者都认为秦始皇阿房宫已经竣工,非熟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者不可能知道阿房宫只是一项未完的工程。
后者提出了秦始皇败于自身的骄奢淫逸。由于秦始皇骄奢淫逸,只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将天下百姓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这才有了“一夫作难”而“天下云集响应”的后果。“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秦始皇只顾自己尽享人世繁华,他没有想到天下苍生也想过太平日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秦始皇大修宫殿、满足一已之欲的确是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最终爆发大规模民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房宫的规模之大、劳民之深在秦始皇所有工程之中稳居首位,后世文人拿阿房宫说事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其实,我们前面讲到魏明帝欲大修宫殿遭大臣劝谏,劝谏的依据就是秦始皇大修阿房宫引发百姓不满,从而导致天下覆亡。
唐人评论秦始皇,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一提。我们在《焚书坑儒》一章中已经讲过,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坑术士四百六十余人,这是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记载。
然而,东汉卫宏《古文奇字序》记载的坑士事件和《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却大相径庭,重大改动有丽点:第一,坑士原因;第二,事件过程。这两点改动非同小可。
先说原因。
《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坑术士是因为术士韩终、卢生等人欺骗秦始皇,求仙屡屡不应,而且在背后议论秦始皇,出言不逊,最终还携款逃亡,惹得秦始皇雷霆大怒,立案审理,牵涉四百六十余人,全部被杀。
卫宏却说,秦始皇将古文字改为小篆和秦隶,天下读书人不服,议论纷纷,引发了秦始皇肉体消灭天下读书人的阴谋。
再说事件过程。
《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是因为求仙之事,秦始皇与方士们发生冲突,招致了坑术士事件的发生。
卫宏却说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招致天下读书人议论纷纷,于是,始皇召集天下的读书人到达京城,先封他们为“郎”,(侍从),收买人心。然后秘密派人在骊山有温泉的地方种瓜。由于地热温暖,骊山温泉处冬天长出了瓜。这在秦代算是一大奇闻。秦始皇借机在朝中召博士讨论冬天反季节长瓜之事,朝中的诸生们谁也没听说过这种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皇借机派诸生集体前往骊山实地考察。当博士们在骊山山谷的瓜地中实地考察之时,始皇暗中派人从山上往谷中居高临下用机械填土(不知这是什么机械),结果,七百多位诸生没有一人逃出,全部被活埋于山谷之中(秦改古文以为篆隶,国人多诽谤。秦患天下不从,而召诸生至者皆拜为郎,凡七百人。又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硎谷之中温处,瓜实,乃使人上书曰:瓜冬有实,有诏天下博士诸生说之,人人各异,则皆使往视之,而为伏机。诸生方相论难,因发机从上填之以土,皆终命也)。
由于这两点重大变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坑术士”和卫宏所说的“坑儒生”差别很大。《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是第一手资料,司马迁的生卒年又远在卫宏之前,应当说司马迁《史记》之说更可靠,卫宏说后出,而且没有交代史源。在这种背景下,信从《史记》当更为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