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集权皇帝(第3/6页)

秦始皇废除谥法之举,意义深刻。首先,体现了他对大秦帝国永世长存的自信;其次,表现了他不许“以下议上”的思想;另外,还为了杜绝后世对前代皇帝的任何批评的出现。谥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是后世对先王的评价。先王死后,要根据他们生前的表现取一个称号来概括其一生。赢政认为,前代君王死后由后代继位君王和大臣们议定谥号的做法是“子议父,臣议君”,非常不合适。因此力主废除谥法,自己是始皇帝,后代君王的称号只用数字表示,下面依次是“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不能允许任何对皇帝的说三道四,在他看来,威严无比的皇帝四海之内唯我独尊。废除谥法,即是取消了后世对先王的任何评议。由此可见,秦始皇连一点点批评也不能容忍。

在大喜的时刻,赢政把废除谥号与称皇帝、万世相传一并宣布,似乎有点煞风景,然而这正是秦始皇极高明的政治艺术和娴熟的政治权术的具体表现。他规定死后不准人们对他评头论足,那么他在世时禁止臣民对他的评论也就不言而喻了。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有作为的专制帝王一次又一次地为身后立法。秦始皇可谓是最为突出的一位;他反复宣布一切法令“永为仪则”,世世代代都要遵守。

秦始皇在兼并六国后,运用了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被汉王朝继承,并稍加改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框架和精神基本没有变化,可谓根深蒂固,它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此时,秦始皇仍然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强夺了周朝的江山,以武力兼并了天下,这样的兼并是否具有合法性?关于这一点,秦始皇又该如何向天下人作出解释呢?

证明一个政权的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权诞生之时必须首先要处理的问题。

在夺取前朝政权之后,中国古代帝王证明自己夺权的合法性有四大法宝:一是符谶,二是德运,三是传国玺,四是封禅。

先讲符谶。

“符”是符瑞,“谶”是预言。简而言之,符谶就是祥瑞。一个新王朝的建立往往都会有吉祥物出现,这预示着新王朝的建立是上应天命。秦始皇统一中国本无任何吉祥物,但是,没有怎么能行啊?为了证明自己称帝是顺应天命,就必须得凑出一个祥瑞。于是,秦朝的大臣们举出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猎时曾经捕获的一条黑龙作为祥瑞。这似乎有些无聊,五百年前之事与今何关?但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还是借用了祖宗的亡灵为现世的自己找到了一条政权合法性的依据,从{而证明自己夺取政权是天命天意。

再讲德运。

中国的百姓恐怕对“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再熟悉不过了。古代百姓当然不用说,现在的老百姓在这些年来的古装电视剧的强力熏陶下,也早听惯了皇帝圣旨开头的这八个字。这里的“天”指天命,“运”指德运。

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首创的“五德终始”说在当时非常流行。“五德终始”指的是水德王朝、火德王朝、木德王朝、金德王朝、土德王朝相互承接,相互替代。

邹衍之说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五行学说。五行之说在中国起源很早,大致是说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是世界万物的组成元素。春秋时期,五行之间又产生了相生相克的思想。邹衍将这种思想运用到政治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该说认为“五德”支配着历史的变化,这就是“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历代帝王的更替与五行相应和。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立即有人对他说,黄帝在五行中属土德,夏朝属木德,商朝属金德,周朝属火德,现在秦朝取代周朝属水德。当年秦文公打猎,曾得到一条黑龙,它就是水德王朝的吉祥物。秦始皇欣然认同了这一说法。

在五行盛行的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与白、青、黑、赤、黄五色相配,西方为白,东方为青,南方为赤,北方为黑,中央为黄。